謝 萍
黃炎培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黃炎培終其一生,在以人為本價值觀指導下,一直在為實現職業教育領域里的和諧狀態而努力,和諧的理念在其職業教育思想中隨處可見。如果說以人為本是指導黃炎培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構建的價值取向,那么和諧教育目標的達成則是落腳點,和諧理念是貫穿于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一條紅線。
《說文解字》對“和”的解釋是:“和,相應也”;對“諧”的解釋是“配合得當”。所以,所謂和諧是指系統內部諸要素以及系統之間通過“相應”和“配合得當”實現的一種協調、均衡與有序的發展狀態。推及和諧教育,即是對教育的協調、有序發展狀態的追求。綜觀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狀態是黃炎培畢生追求的理想狀態,他所提倡的職業教育實為當代和諧教育的先聲。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中和諧理念的表現
(一)人自身的和諧
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和樂趣;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其目的在于:“(一)謀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①其終極目標在于“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
從這些表述中不難看出,黃炎培將人自身的和諧發展概括為兩個層次:一是個體身心發展的和諧統一;二是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和諧理念首先體現在對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的追求,這是將人的生理與心理統一起來把握的全面和諧發展,是欲使學生實現肉體生存與個性發展的和諧。一方面,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能授人以學識、技能而使之生存于世界,即職業教育首先應能解決人的生存問題,能為個人謀生做準備,實現“治生”;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也要“謀個性之發展”,能提升人精神上的修養,實現“樂生”。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即在于能在“治生”與“樂生”的基礎上,使無職業者有業以解決生存問題,使有職業者能從個性發展的角度樂業。
從另一層意義來看,人的基本需求是“求生”,第二需求為“求群”。對“求群”的重要性,黃炎培認為:“人生必須服務,求學非以自娛,無論受教育至若何高度,總以其所學能應用于社會、造福人群為貴”。職業教育的作用在于通過培養個體“為己謀生”的技能,在滿足個體“求生”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塑造個體“為群服務”的精神,滿足其“求群”的需求,進而實現人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使學生最終能做到謀生與做人同時并重。“未有不能自謀其生而可與謀國家生存、世界幸福者。故立志愈大者,立身宜愈穩。受職業教育,所以謀立身之穩,以為服務社會、戮力國家地步者也”。②
為了實現人的這兩個層次的和諧,黃炎培非常注重職業教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出了“知識要切實、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全面培養目標及“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行知與技能并重”的教學原則,認為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也要重視學生的人格教育;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敬業樂群”、“勞工神圣”的職業道德觀,也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人與人的和諧
教育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方行為,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和諧氛圍的構建有助于職業教育目的的無障礙實現。所以在黃炎培看來,教育中人與人的和諧應首先體現為教師與學生間的和諧。“學校無教育,惟教師有教育。故青年求學,與其擇校,毋寧擇師。而設學者當以聘教師為第一重要事務……今之學校,直工廠而已矣,師與生,從無直接責任。教師受學校之聘約而至,學生應學校之招考而來,精神既不相一貫,安有感情,安有信仰?”③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很大,教師應以自己的德才取得學生的尊敬與信任,與學生在精神上做到相互一貫。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教師有感情,也才會信任教師。古語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師生關系的和諧狀態有助于教育過程的順利進行。
黃炎培還認為學校的人才培養必須以道德為保障,從培養學生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入手,樹立學生和諧的人際觀。黃炎培提出了“敬業樂群”的職業道德觀,將“樂群”概括為“具優美和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之精神”,強調職業教育要注意培養學生“一、須有高尚純潔之人格;二、須有博愛互助之精神;三、須有俠義勇敢之氣概;四、須有刻苦耐勞之習慣”。④學生高尚的人格與樂群的道德觀是學生樹立團隊意識,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必備素質之一。
(三)人與社會的和諧
黃炎培認為教育本身是個社會問題,之所以出現有人無事做,有事無人做的現象,關鍵是教育脫離了社會實際需要。因此,他主張職業教育要以社會需要為前提,并提出了社會化的教育方針:“職業學校有最緊要的一點,譬如人身中的靈魂,‘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什么東西呢?從其本質來說,就是社會性;從其作用來說,即是社會化”。⑤“積極說來,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的溝通和聯絡;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須分一部分精神,參加全社會的運動。這樣的職業教育方針……稱‘大職業教育主義”。⑥大職業教育主義的實質即在于對教育與社會和諧狀態的追求。
1913年1月,黃炎培發表了《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黃炎培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論證了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聯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明確提出,人們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為通過接受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為適宜之應付”。從這一根本目的出發,為了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教育應該與學生生活、與社會現實密切聯系,這是教育的本義所在。如果一個人所受的教育與他的個人生活、與周圍社會沒有任何關系,那么人就沒有必要去學校接受教育了。
另外,黃炎培的人與社會和諧的教育思想,不僅體現在其“大職業教育主義”觀念中,同時還體現在他的“職業教育即為就業教育”的思想中。對職業教育而言,就業問題的妥善解決有賴于教育對社會需求的滿足及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構建,用黃炎培的話說:“教育本以適應需要為主,職業教育更不能離此原則。趕速完成應修之課程,進而謀農、商界之聯絡,注意需要,勤求實用,自是介紹畢業生出路之良法,又足為將來發展之地步,甚好甚好”。⑦
雖然我們一直呼吁要發展和諧教育,但由于對“人”的忽視,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仍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認真研究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就是為了把握其職業教育思想中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從中挖掘一些對當今仍有借鑒意義的方法。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中和諧理念的現實意義
(一)職業教育應重視學生就業能力,加強就業軟實力建設
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就業問題的普遍解決,我們一直都認可職業教育實為就業教育,但學生就業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指就業率的提高,也應包括就業質量的改善。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教育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宗旨和基礎條件,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歷程已經證明,社會并不是不需要職業教育,而是不歡迎低質量的職業教育。
在黃炎培看來,學生就業質量的低下,主要在于技能不純熟及職業道德缺失。為此,黃炎培強調學生除了必須掌握純熟的技能外,還要具備純潔的人格與高尚的情操。黃炎培一直主張學生要全面發展,除了“功課好”外,還要“身體強健”、“技能純熟”、“脾氣好”,他尤其重視學生思想品格與職業道德的培養,提出了“敬業樂群”的校訓。
雖然教育部強調職業教育也要與普通教育一樣重視素質教育,但在“德”與“能”的平衡上,職業教育一直更突出實用技能的培養,從實際情況來看,職業教育的“謀生”功能被夸大了,人文素質教育被弱化了,這一方面會導致學生人格內涵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會直接導致學生職業道德的缺失,是“會做事不會做人”的重要原因。當今和諧社會的構建,尤其需要從業者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基于此,職業教育在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時,除了要加強硬實力構建,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外,還應重視軟實力建設,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就業,不能單純地追求就業率,就業能力培養與質量改善也應是一并加以考慮的問題。
(二)職業教育應重視社會需求,實行“訂單式”教育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變革中,這就需要職業教育時刻關注社會需求,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在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及時跟上社會需求。當今學生就業的質量總體不高,甚至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現象,這與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同社會需求嚴重脫離有很大關系。
黃炎培認為,辦職業教育一定要爭取企業的支持,他一直強調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和諧,認為職業教育的原則重在社會需要,社會需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職業學校。他曾多次說過,離開社會無教育,職業教育是絕對不許關了門干的。“其所以為學,為將來,為社會、國家服務也。……今之求學者與用人者之間,(如同制鞋者與購鞋者),鄙意以為,今后制鞋者,一宜求適切之鞋樣;二宜及早與購鞋者接洽(即教育要生產社會所需人才)”。⑧
為了實現教育與社會的和諧,首先要實現學生所學專業與社會需求的和諧,社會需要什么專業,企業需要什么人才,職業教育即培養什么樣的畢業生,實行“訂單式”教育。
(三)職業教育為民生教育,落腳點應為民生問題
首先,職業教育應為平民教育,應是一種面向大眾的沒有門檻的教育。一個和諧的社會,必須保障每個公民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黃炎培曾說過:整個社會就像一個花瓶,其重心在下,如果重心上移,花瓶就會傾倒。所以惟有平民教育性質之職業學校,最合社會所需。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的:職業教育應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應使更多的人能夠找到適合于自己學習和發展的空間,須使教育事業關注人人成為可能。社會公平,最大的公平在教育。
其次,職業教育應為生計教育,其首要功能在于能解決民眾的生計問題。用黃炎培的話說,人生而為人的第一問題是生存問題,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備,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未獲得,其他任何所謂為群服務、為民造福等,均不過大言欺世,職業教育即為培養人謀生存的工具。“所以我們認得清楚:要推廣平民教育,定要從他們生計問題上著手。更認得清楚:要解決一切平民問題,定要從職業教育上著手;誠哉吾們不主張極端的物質論,要不能不承認物質問題的嚴重性呀!”⑨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因城鄉差異、經濟差異等因素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現象不僅存在,而且在許多地方相當普遍。因此,倡導黃炎培的解決大多數人生計問題的民生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們推進和諧教育,實現教育平等。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的全面發展是“有個性的個人的全面發展”,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既指個體自身的和諧發展,也指個體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黃炎培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既注重人自身的和諧,也注重人與社會的和諧,這既體現了他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也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實現了職業教育思想上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的統一。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中的和諧理念,既注重低層次的“謀生”,又注重高層次的“樂業”,實現了“謀生”與“樂業”的統一,這不但在當時的社會政治與經濟背景下具有深刻的意義,而且對矯正我國當今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弊端,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黃炎培:《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教育與職業》,1934年第154期
②黃炎培:《職業教育實施之希望》,《教育雜志》,1917年第9期
③黃炎培:《提倡平民職業教育之商榷》,《教育與職業》,1924年第54期
④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版,第361頁
⑤黃炎培:《職業教育機關唯一的生命是什么》,《教育與職業》,1930年第113期
⑥黃炎培:《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征求同志意見》,《教育與職業》,1926年第71期
⑦黃炎培:《復吳棣華書》,《教育與職業》,1927年第81期
⑧黃炎培:《八年八月九日赴法美留學生送別會演說詞》,《教育與職業》,1919年第15期
⑨黃炎培:《我來整理整理職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教育與職業》,1929年第100期
參考文獻:
[1]田正平,李笑賢.黃炎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朱宗震,陳偉忠.黃炎培研究文集(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研究與實驗》課題組.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與職業,1992,(7).
[4]王前新,嚴權.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7,(6).
[5]黃志斌.傳統和諧理念的當代闡釋[J].哲學研究,2006,(11).
[6]張志增,劉娜.黃炎培職業指導理論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11).
[7]陳海燕.以史為鑒 古為今用——讀《黃炎培教育論著選》有感[J].職教論壇,2007,(2).
[8]謝澤文.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概述[J].教育探索,2007,(5).
作者簡介:
謝萍(1972—),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