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摘要]平面色彩構成是設計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但長期以來教師僅在其間進行傳授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更重要的設計實踐的開展和學生專業創造能力的培養。意在探索培養設計類專業學生的造型設計能力的項目化構成課程改革之路。
[關鍵詞]平面構成 色彩構成 項目化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910150-01
構成源于20世紀30年代,發跡于德國包豪斯。它從造型關系出發,把組成圖形的基本單位歸納為點、線、面等抽象的形象,并在其骨骼和構圖章法中提煉出事物的形式美本質。構成,“廣義上,其意思與‘造型相同,狹義上是‘組合的意思,即從造型要素中抽出那些純粹的形態要素來加以研究。”[1]
一、平面色彩構成教學的特點、地位
平面構成是設計的最基礎部分,它以輪廓塑形象,將不同的基本形按一定的規則在平面上組合成圖案。它打破了傳統藝術的具象描繪手法,主張以抽象的形式來表現。主要研究在設計中如何創造形象,怎樣處理形與形之間的關系,如何按照一定的原則構成具有美感的圖形設計形式。尤其是在二維空間設計領域,對形態的組織、分解、空間安排等一些關鍵性問題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色彩構成,即色彩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從人對色彩的感知和心理效果出發,把復雜的色彩現象還原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性質、數量、空間上的可變性,按照一定的規律去組合各色彩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再創造出新的色彩效果。
平面、色彩這兩大構成是現代視覺傳達藝術教育的形式理論基礎,在設計中已成為一種習慣,并滲入到視覺表現的各個層面,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設計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二、構成課程施行項目化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構成作為設計類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抽象、審美、思維能力,而且對如廣告、標志、版面、書籍裝幀等其他設計領域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通過構成的練習,使學生了解構成的基本知識;掌握構成的原理及技法;學會運用形式美在平面藝術中的規律及法則;探討用多變的視覺形式來尋求形式上的美感。
現在眾多理工科院校開設設計類專業,招收的學生大多為中學時期的理科、文科生。他們沒有藝術、設計基礎,從中學階段的一般形象思維為主突然轉變到以抽象思維為主,面對點、線、面和幾何圖形很容易感到深奧和茫然,導致很多學生出現專業學習上的不適應。
傳統構成教學中,教師過于偏重對基礎理論的經驗認知,如色彩構成中色相、明度、純度三要素對比,及冷暖、面積、形狀等視知覺對比。學生的課程作品絕大部分只是表面形式的模仿,忽視了圖形的內涵、品位、風格等方面的追求。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雖做了大量的作業,但多未注重專業基礎與專業設計的銜接,一旦轉入專業核心課程學習便無法將前后知識相關聯。系統地學習基礎理論,再配合嚴格的基礎訓練,是掌握構成技能的有效途徑,作業練習是把構成知識點連貫起來的手法之一,也是由設計基礎走向專業設計的途徑。但多數學生純粹是為了最終的成績而每周花費大量時間完成作業,并沒有通過作業真正地掌握構成原理和方法,舍本逐末。學生作業不應只有數量,更要有質量。質量所包含的內容很多,創意是質,工藝性也是質。
“構成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能力為基本原則的。”[2]但長期以來人們僅把平面、色彩構成作為專業基礎學科進行教學,而忽視了更重要的設計實踐的開展。國內高等院校大規模開設設計類專業以來,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的結合,一直是很多院校相關專業造型藝術基礎理論研究和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個薄弱環節。為了使設計基礎教學更有效地為專業課程學習服務,施行平面色彩構成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三、項目化教學改革的注意點
通過項目的訓練使學生了解平面構圖的形式美法則,掌握色彩的性質、分類、混合、對比、調和、功能、心理。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必須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打消共性教學模式,走個性化的項目教學之路。
(一)項目設計主題化。“主題設計是包豪斯基礎課程取得巨大成功并產生深遠影響的關鍵因素之一。”[3]它界定了一個有文化屬性和經濟價值的課題,通過大量背景資料的調研,整合并創造出新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成果。主題性構成訓練的關鍵在于主題的設計,它的選擇要符合專業發展方向,并結合國內外最新教學、課題研究方法。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解讀、演繹構成元素的審美內涵是項目設計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這樣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構成設計的風格理念。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重視傳統民族文化的解構和融合,挖掘如民間年畫、民族服飾、京劇臉譜等中國傳統設計典范,將東方傳統文化和西方構成理念融匯起來。從而豐富中國特色的構成教育,以服務于現代設計,提升我國現代設計的精神內涵。
(二)表現手法多樣化。構成教學的目的不是對表現工具的掌握,而是培養學生對構形和配色的認識、審美、整合、表現的創新能力。適量的手繪訓練能夠培養學生踏實的工作作風,但如果過分強調手繪而忽視了作品的創作內涵,就違背了構成教學的初衷。手繪訓練的同時適當增加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繪圖軟件的應用,可以省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構思和設計創新。要真正提高造型能力,重在理解和思考,不在于技巧的重復和堆砌,否則一旦表現工具、對象變了,便無所適從。
計算機在處理構形、色彩關系上有更強的自由度。它不局限于表現工具,而是強化個人感受,突出效果的表現。訓練中,學生可以根據項目主題,主觀地把握圖形關系,進行多方案的實踐,實現最佳的畫面效果,達到對構成關系的整體把握。
(三)評價體系多元化。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能力主要體現于創造性。雖然部分作業沒有達到形式上的盡善盡美,但因為是學生自己創作的,就應該鼓勵,作品鮮活的生命力來源于創新。對于部分學生很少獨立完成作品,借鑒或臨摹成分過多,甚至原封不動照搬,要在評分體系上就對其予以否定。評價作業時,一定要分析每幅作品的創造因素有多少。不能只關注做工質量,要鼓勵學生盡量去創造,不能只看作業的最后效果,否則會打擊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將他們的創造力扼殺在搖籃里。
四、結語
在設計觀念和表現手法急速發展的今天,構成課程教學的意義在于提出問題,而不是提供答案。還沒有機會接觸設計實踐的大一學生,在項目化平面色彩構成課程教學中可以盡早地訓練對設計崗位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辛華泉,形態構成學[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2]陳小清,平面構成[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
[3]孟憲華,高職設計專業色彩教學與色彩構成的融合[J].科技信息,2006,(5):117.
作者簡介:
張磊(1981-),男,漢族,江蘇淮安人,本科,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工系,助教,研究方向:平面、色彩的構成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