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非網10月20日社論,原題:盧旺達:援助?是的,但是…… 盧旺達總統卡加梅近日在接受采訪時公開稱贊中國的對非投資促進了非洲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并批評西方的投資只重視資源掠取,破壞了非洲的環境。這一評論在非洲國家引起熱烈反響。
多年來,大量的援助資金涌入第三世界,特別是非洲國家。不過這些援助并不是萬能藥,有些甚至成了具有嚴重副作用的“毒品”。在一些受援國,數十億的投資要么最終落入少量腐敗領導人的口袋,要么以通貨膨脹或其他不成比例的方式回到投資來源國在非的公司。
許多捐助國會為捐助設定種種條件,這非但沒有改善受援國的生活水平,反而讓他們陷入更深的貧窮之中。對外援的依賴還剝奪了受援國的尊嚴,使他們只會端著討飯碗到處尋求施舍。
不過中國的投資與此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的援助主要以基礎設施建設和培養受援國人員技能等形式展開,可以說“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當然,可能會有人抱怨修建道路讓辛勤勞作的農民被迫離開故土,但如果貿易興盛起來,農民的生活水平獲得提高,這些就會轉化為他們更好的健康和經濟獨立。(曾鏵譯)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0月21日文章,原題:尼日利亞希望和平能帶來中國大單 隨著尼日利亞政府與武裝分子展開和談,該國希望與中國達成數十億美元的石油協議。
該國正計劃對國有石油公司進行經營改革,而官員們則與中國談判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石油協議。尼石油部長阿賈莫戈比亞歡迎中國最近對投資該國石油業表現出興趣。多年來,尼日利亞受到武裝分子的侵擾,后者襲擊輸油管,導致石油日產量減少100萬桶。但由于政府與武裝組織達成停火,許多這些襲擊可能終止。▲(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