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冬 周 欣
[摘要]感性經驗對于設計基礎教學具有重要價值。課題教育要通過著力刻畫課題情節、營造課題氛圍,多種媒體交叉運用等方法來導入感性經驗,同時應注意把握實驗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在課題運行中,教師需要全程參與其中,引導學生進行感性思考,總結有效的課題運作模式。
[關鍵詞]基礎教學課題制教學運作模式
課題制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較之于一般的課堂作業,課題更加注重教學情節的鋪設和教學互動關系的提升。目前課題制教學已成為國內藝術類設計專業(包括建筑學、景觀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平面設計、公共藝術設計、動漫設計等諸多專業)教育,特別是設計基礎教育領域中教學改革的重點。
課題制與中國設計基礎教學的癥結
目前高校藝術類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一般包括造型基礎、構成練習、思維訓練等實踐型課程以及一些相關的理論課程。國內設計教育界為設計基礎教學導入課題制,是希望借助課題制之手,解決長期以來困擾我國設計基礎教育的問題。設計教育觀念頻頻受到來自手工藝、工藝美術教育及其他非設計因素的干擾,最終導致對設計基礎教育目標的認識模糊不清,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本應注重創意實踐的課程當中,把設計基礎練習理解為繪畫并追逐表面效果,這一過程消磨了學生的靈感和激情。
二、課題設計存在較為嚴重的模式化傾向。很多課題練習手法老套,形式粗率,忽略了對學生內心體驗的發掘。
三、課堂缺乏教學關系中應有的張力和向心力,課堂氛圍沉悶無趣。既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更談不上學生之間實質性的互動(這里的互動既包括團隊合作的關系,也包括帶有激勵性質的競爭關系)。
上述設計基礎教學的狀況,忽視了對學生形式直覺及創意能力的培養。課題制作為一種載體,從機制上為課題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契機。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僅僅依賴于機制是不夠的,真正令課題制發揮效力的是應該是課題的內容。如果把課題制比作是筋骨,那么課題內容就是血肉,只有鮮活飽滿的課題內容才能將課題的價值從教學環節中一一置換并呈現出來。感性經驗之于課題的意義
克爾凱廓爾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教授了太多的知識,而鮮有談論感受?!币雽崿F課題制與課題內容的真正統一,最為關鍵的就是為設計基礎課程推出富于直覺和想象力的課題練習。
感性經驗釋義。直覺和想象力,又被稱作是感性經驗。它指的是我們對于外在事物由第一眼的印象所喚起的體驗與反應??档滤都兇饫硇耘小芬粫?,認為“感性經驗”為“通過我們被對象所激發這種方式來獲得表象的能力(接受性)”。因而,感性經驗實際上就包含兩層意義,一是“客體”的物帶給“主體”的人客觀上的感覺;另一方面是指人對于物所給予的刺激引發的心理直覺(包括想象力、感官愉悅等)。
感性經驗是設計的靈魂,是設計基礎教育的目標和途徑。世界知名的家用產品設計公司阿萊西(ALESSI)至今銘記著其創始人阿爾伯特·阿萊西曾經說過的一段話,“一項設計是否優秀,不能僅以技術、功能和市場來做評價。一項真正的設計必須有一種感覺上的飄移,它必須能夠轉換情感,喚醒記憶,讓人尖叫,充滿反叛……它必須要非常感性,以至于讓我們感覺好像過著一種只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生活?!闭窃谶@樣一種價值觀的引領下,阿萊西公司源源不斷地推出充滿情趣的人性化產品,向人們傳遞著對生活的夢想,同時也收獲了高額的利潤回報。
設計教育服務于設計產業,需要培養具有人性關懷的設計師。早在二十世紀初,包括伊頓、納吉、克利等在內的一批杰出教員,就曾先后為包豪斯學校的設計基礎教學推出過許多富于啟迪意義的課題式練習(這也正是今天設計課題制教學的雛形)。它們大都形式簡潔,且充滿著智慧與機趣,因而被后世的設計及建筑學派奉為圭臬,包豪斯基礎教學范式的成功有力地證明了感性經驗之于設計教育的深遠意義。
杰出的設計師、學者尤哈尼·帕拉斯馬在其《富有活力的空間——具體化的經驗與感官思想》一文中寫道,“教育的責任是培養和支持人類想象和移情的能力,但文化的流行價值傾向于阻礙幻想,抑制感官并僵化世界與自我之間的界限……感官和想象的教育對完整而高貴的生命而言是必需的?!迸晾柜R從人類自我完善與發展的高度對感性經驗做出了全新的評估。在他看來,后者絕不僅僅是設計基礎教育的輔助手段,它甚至是宏觀意義上人類教育的目標本身,是“道”與“器”的合一。
為課題導入感性經驗的方法及原則
方法。要想改變當前我國設計基礎教育領域課題制教學滯后的狀況,需要調整思路,務實地吸納感性經驗的力量,提升課題教學的品質。具體實施方法有如下兩類:
第一,要著力刻畫課題情節,營造課題氛圍。教師應當仔細分析課題的邏輯結構,把課題所需的意境同文本結構相整合,并明確向學生闡釋,以保證課題運作得到學生的理解,從而為課題教學過程中學生感性經驗的萌發創造“氣場”。
第二,多種媒體交叉運用。今日課題教學信息的來源多樣,其元素包括圖像、實物、影像、文字,聲音和光影,以及肢體語言甚至是人類行為本身。教師需要憑借專業的眼光和敏銳的判斷力,洞悉這些素材的語意,并根據實際課程的需要對其遴選組合,打造富于感染力的“視覺盛宴”,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推動學生完成在思維方式拓展方面的蛻變。
原則。設計基礎課程是獨立的課程體系,有其獨立的目標和價值。在導入感性經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一、實驗性和多向度。有無實驗性是課題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實驗性是優秀課題的生命,它要求學生抓住課題設計中即興和自發的部分,打破思維的慣性路徑,以別開生面的手法破解問題。
實驗性中包含多向度的原則,即多維、包容和開放。這至少應從兩個層面加以考慮,從教學范式來看,教師應從課程的整體目標出發,預備多套課題,以便依據不同的課堂形式加以選擇。學生在領會課程目標的前提下,依據自身的興趣與特點有選擇地完成課題。此外,從教學范式的具體實施手法來看,它也應是多元的。例如課題目標不妨以“折射”或“投射”的方式得到實現,將課題運行中的某些環節或議題加以延展和重現。適當的反復強調不僅有益于課堂教育的實際效果,也符合學生消化知識的現實規律。
二、可操作性。課題設計的操作流程也應當是清晰有效的。只有具備了可操作性,課題才能形成內驅力。因此,教師應非常重視把握課題結構在各環節上的完成情況,及時評估學生的課堂狀態,以確保其教學理念的實現。
三、游戲特質和感官愉悅?!霸⒔逃跇贰笔嵌鄶党晒Φ慕虒W過程具備的特質,設計基礎教學作為激發思考、鼓勵創造的教育實踐,更應充滿不期而遇的生動體驗。近年來,發達國家的設計基礎教育表明游戲特質完全可以成為教學環節中的組成部分。
四、形式與格調。設計與藝術及其他人文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樣青睞“有意味的形式”。設計基礎教育是專業設計學習的基礎階段,但其價值獨立而深遠,絲毫不遜于后者。在人文精神的引導下培養學生的形式意識,鼓勵學生追求有格調的創作。
五、壓縮和減免無效信息。教師應當從課題實踐角度人手,用直觀的方式解決在實踐環節中遇到的問題。反之,則會令課題的真實意圖變得撲朔迷離。課堂真正需要的是教師多元的視角和具有概括力、有見地的表述。
課題運行過程中教師的作用
為了在課題運行環節中更好地發揮感性經驗的效力,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教師需要全程參與其中,教學行為不應該只是單向的灌輸。要向學生簡明清晰的闡釋課題計劃,解決學生在課題運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盡可能運用輕松和富于感染力的方式引領學生感受客觀對象,進而疏導學生的直覺思維。
課題要想調動學生的感性經驗,需要教師誘導學生“入境”。大學生已經具備對形式進行感性思考的能力,只是還面臨著一些表達方面的障礙,教師此時的精心渲染和適度夸張能夠放大對象之于學生的感官印象,使學生的形式直覺得到激發。由此可見,課題設計本身也是高度個人化的創作,教師要從方法論的高度出發,及時展開對個人創作經驗的整合,并不斷在實踐中修正和提煉,令課題教學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師應當堅持在清醒的教學目標指引下展開課題的運作,避免走入過分個人化的誤區。這需要教師有效平衡自己的感性直覺和理性思維,總結出有效的經驗模式,并對課題框架做出及時的調整和補充,以求縮小課題實踐效果同課題設計初衷之間的差距。
結語
為課題教學導入感性經驗的探索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這也是告別遲滯僵化的舊式基礎教學的必然道路。只有當課題教學以更加靈活敏銳的姿態出現,并逐步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與成效時,中國的設計教育才真正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作者單位: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