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娟
[摘要]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漢語教師除了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按設計好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外,還可以根據當時環境、學生需求等進行隨機教育。它是對系統教育的補充,雖然沒有大綱和教材,卻同樣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隨機教育對外漢語教學留學生教育時機
提到隨機教育,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對幼兒成長過程中思想意識形成方面的隨機教育,相關的學術研究也以這方面的居多。那么,在以留學生為教學對象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是否同樣可以運用隨機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
隨機教育的概念和特點
隨機教育是指在計劃之外的,根據客觀提供的教育時機而臨時組織的教育。教學中的隨機教育是指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關注課堂教學的動態,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關注隨時變化著的教學情境,發現并捕捉其中隱含的教育資源,并主動利用這些資源來調整教學。
隨機性。這是隨機教育的最大特點。這種教育沒有長遠的計劃安排,也沒有長時間的準備,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利用當時當地特定的條件和需要,采取一事一教、見縫插針的方式進行的。它自然生成,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
目的性。隨機教育不是隨意教育,雖然其教育目的的確立一般比較迅速,但有其特定的內容,是教師看到了一定的教育時機,并且因為一定的教學需要而進行的有感而發、因勢利導。因此可以說,教學中的隨機教育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育效果,有著很強的目的性。
及時性。進行隨機教育需要教師具有敏銳判斷教育情景的能力,進行這種教育準備時間短,沒有反復斟酌方法的時間,遇到什么問題就需要立即做出反應。適合進行隨機教育的教育時機往往是稍縱即逝的,不及時利用,就可能喪失機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生動性。隨機教育常常把環境和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作為教材,可能是一個正在打瞌睡的學生,或老師穿的一件衣服,或發生在班里的一件事,它具體、形象、生動,為學生所熟知,在道理上有很強的說服力,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接受。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隨機教育的必要性
留學生的特點。對外漢語教學是對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進行的教學。從教學班的構成來說,一般院校都是按照留學生的專業或漢語水平來劃分班級的。因此,一個留學生班級里的學生可能會來自多個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多數留學生思想活躍、接觸面廣、競爭意識強,但紀律觀念不強,不習慣死板的課堂教學。他們的注意力、思維和想象有著很大的隨意性,常常會和教師設想中應該出現的情況有很大偏差。另外,留學生往往受環境、條件等的影響比較大,具有明顯的情緒性特點,特別是在留學初期。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上,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時時都可能有“問題”,這也決定了對留學生進行教學時,時刻不能忘記隨機教育。
固定教學內容的弊端及隨機教育的好處。漢語教師在備課時總想將教學設計得“天衣無縫”,并將其設計變為固定的程序,而忽視課堂情況的變化。學生是一個個充滿靈性的個體,教學過程過于程式化,就不能引起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的興趣,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尊重,思維受到抑制。這樣的課堂會顯得呆滯,缺乏靈活性,收效也不會大。教育專家布魯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這說明,即使課備得再好也無法預料課上的所有情況。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具備用漢語交際的能力,固化的對外漢語教學設計不考慮留學生的特點,不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開放性、交際性,也就很難實現其教學目標。
隨機教育指導下的對外漢語教學設計是可調節的。對外漢語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情況,準確地把握情勢,巧妙地變換教學思維,適時進行隨機教育,可以給可能有著“千奇百怪”想法的留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發揮他們的主動性,使教材內容根據學生不同的需求而靈活展現,使教師的教學更揮灑自如,課堂更生動、活潑,從而改善教學效果。有的漢語課,特別是語音、聽力、文言文等,很多留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在講這些內容時,教師可隨機采取一些措施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講一個和課文內容有聯系的幽默小故事。如果正趕上中國的傳統節日,可以介紹一下這個節日的由來,同時讓不同國家的學生講講他們的風俗。這樣既交流了文化,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做好隨機教育對對外漢語教師的要求
對外漢語教學的隨機教育要求教師能夠隨課堂動態的變化,根據留學生的不同特點靈活處理教學過程。做到這一點,對外漢語教師要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要有廣泛的知識面。由于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問題出現的隨機性和隨機教育要求快速反應的特點,漢語教師必須在平時就注意學習和了解各方面的知識,如心理學、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等。只有頭腦中的知識庫包羅萬象,才能及時地提取有用的知識,抓住隨機出現的教學資源,做到言之有物,進行有效的教學。隨機教育也是一門藝術,教師廣博的知識是基礎。
要有愛心和細心。“愛是一切工作的先導。”這里的愛既包括教師對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愛,也包括教師對學生的愛。教師的心中充滿愛,才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在教學過程中走進學生的心里,為學生創造一種寬松民主的良好學習氛圍,才能讓智慧的火花更多地閃現。卡爾·威特說過這樣一句話:“其實只要有心,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隨時成為教學的素材。”生活中處處都是教育,關鍵是合適的教育時機能否被及時發現。很多情況不是我們能預先設計好的,教學中學生一個不安的眼神、一個異常的表情,都需要教師細心地發現,找到合適的時機親切地予以關注,進行隨機教育。
要有隨機教育的意識。隨機教育要求漢語教師承認教學過程是動態的,使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夠隨課堂變化動態調整。教學內容不再是完全依照教材而定,而是因需定教。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什么問題,同時也要關注課前課后及平時生活中的教育時機。比如在日常接觸時,通過打招呼、聊天或談心,掌握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熟練程度及存在的問題,捕捉到教育資源,并充實到教學中。我們常說“教無定法”,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時遇到的問題會有千萬種,漢語教師要隨時抓住或去創造教育時機,時刻通過隨機教育為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而努力。
古人云:處處留心皆學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面對充滿鮮明個性、渴望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留學生,面對看似平常的教學環節,捕捉閃現的教育資源,采取恰當有效的教育方法,適時地進行隨機教育,是真正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是有生命靈性的、和諧的教學,勢必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作者單位:遼寧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