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娟
[摘要]《海角七號》將多種文化元素匯入其中,既多棱鏡式地反映了當下臺灣本土人民的生活、生存狀態,同時又將這些元素糅雜于一體,使其碰撞進而融合,在融合中求得和諧共生。本文通過對《海角七號》中的“海角七號”“月琴”“馬拉?!奔啊捌叻馇闀钡葦⑹略氐木唧w分析,闡述了該影片所表達的文化意義,亦即《海角七號》中恒春人在當下全球化、現代化、商業化的文化環境中的生存、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
[關鍵詞]《海危七號》;敘事元素;碰撞;融合;共生
《海角七號》自2008年8月在臺灣公映至今,已獲得近5億新臺幣的票房,并獲得第45屆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和“年度臺灣杰出電影”等獎項。毋庸置疑,《海角七號》是近十年來臺灣本土電影最優秀之作,得到了業界和廣大觀眾的高度認可?!逗=瞧咛枴废破鹆诵乱惠喤_灣電影的熱潮,喚起了臺灣觀眾對本土電影的熱情和期待。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海角七號》之所以能夠贏得廣泛的贊譽,無疑是因為《海角七號》將多種文化元素匯入其中,既多棱鏡式地反映了當下臺灣本土人民的生活生存狀態,同時又將這些元素糅雜于一體,使其碰撞進而融合,在融合中求得和諧共生,戲劇張力及敘事意義亦由此產生。本文擬對此做以下幾方面的分析。
一、尋找心中的“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在影片中首先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也是一個被當下人忘卻的地方,在臺南小鎮恒春的某個角落。若不因其是那感人的七封情書郵寄地址,也許它再也不會被人們提及。換言之,它只存在于六十年前人們的記憶中。其實,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變遷,臺灣在變化,恒春在發展.被丟棄和忘卻的地方又何止一個“海角七號”?尤其是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恒春面臨著發展與堅守、更新和懷舊矛盾交織的困擾。《海角七號》現實地展示了這種沖撞和對立。正如民意代表洪國榮怒氣沖沖地對酒店的經理說:“山被人BOT(建設-經營-轉讓),土地被人BOT,什么都要被人BOT啦”,“有錢人買下了飯店,也買下了海”.他在酒店望著窗外的大海說:“這面海這么漂亮。我們自己卻看不到,這是為什么?,'“因為有錢人連海都買去了,卻不留一點給我們”。恒春人面對商業化、現代化、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其失望、失落、焦慮、甚至暴躁情緒都會隨之而來。年輕人像阿嘉那樣選擇逃離,恒春太小,裝不下年輕人的理想和志向,而年長者困惑于“你看我們的海這么美,為什么一些年輕人就是留不住?”
全球化觀念和本土意識(包括鄉土情結)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立的。但可貴的是《海角七號》沒有將這種對立始終并置并擴大,而是刻意在尋求一種融合和調和,并在融合中開掘本土意識?!逗=瞧咛枴返闹行氖录呛愦阂e辦日本歌手的演唱會需要演出前有一支樂隊暖場,民意代表洪國榮堅持由恒春人自己組織樂隊,并最終進行了成功的演出。影片中有一出精彩的場景,以洪國榮為首的當地人和演唱會主辦方為演唱會的暖場樂團由何方組織發生爭執,當對方固執地以為恒春人沒有能力組成樂團.暖場樂團必須由外邊人擔當時,洪國榮發怒了:“假使連個表演樂團都不留給當地人,就算是綁架鎮長,綁架縣長,我也不會讓你這個活動在海邊表演?!倍坏Ψ酵讌f了,說:“那給你們樂團,你們樂團。”洪國榮立刻笑了,開心地和對方擁抱在一起.連說:“是咱們的樂團!”沖突在極具喜劇意味的情境中化解,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這就是恒春人的堅守。這也是影片編導在謀求雙方的融合。顯然,在融合之中.影片更多的是要表達恒春人強烈的本土意識。對于恒春人來說最大的愿望就是洪國榮所說的:“把整個恒春放火燒掉,然后把所有年輕人叫回自己的家鄉,重新再造。自己做老板,不要去外面當人家的伙計?!?/p>
當現代文明進入鄉村和海島之后,它所帶來的影響成為臺灣地區近些年電影的一個母題。而如何表現這一母題,不同的藝術家會選取不同的視角。《海角七號》的編導不僅用舉辦一場音樂會暖場演出的經過來展現恒春人當下的精神文化面貌和風采.還將寫于60年前的7封書信的故事置入其中,使影片充滿了濃濃的鄉愁情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海角七號”則是承載這份鄉愁的文化符號。60年前的書信沒有寄出,所有的別離、思念和愛,只能留存在內心深處。歲月已逝.“海角七號”作為書信的地址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但愛情永存、美好的事物永在,正因為有這樣的信念.所以人們才有堅守和尋求。影片中人們一直在尋找“‘海角七號在哪里”“收信人友子在哪里”??梢哉f,這是一個關于尋找的故事。對于今天的恒春人來說,要尋找的何止是一個收信的地址。恒春和恒春人歷經時代的變遷和發展,更加懷戀那失去的美好的一切,包括那山、那海、那人和事,也包括那種鄉村海島的情思和情調。影片中有一場景,頗具詩意。即茂伯孫子結婚喜宴之后。大大和大大的媽媽、水蛙、交警勞馬和他爸爸。還有好多鎮上的人,大家不約而同來到海岸邊。帶有酒后的余興,享受大海的撫慰。這時候,書信中的話又一次輕緩地回響在寧靜的海邊?!翱珊薜臐忪F,阻擋了我一整個白天的視線,而現在的星光真美,幾億光年發射出來的光我們現在才看到,幾億光年后的臺灣島和日本島,又是什么樣子呢?山還是山,海還是海,卻不見了人,我想再多看幾眼星空,在這什么都善變的人世間里。我想看一下永恒……你會明白,我不是拋棄你,我是舍不得你……”透過這綿長的情思話語。我們看到了在喧囂浮華的背后,人們那永存的渴望和希冀,那屬于永恒的一切。我想,這也是“海角七號”作為片名的意義之所在。
二、彈起那不老的月琴
《海角七號》里的茂伯是一很有趣味的人物,八十多歲了,鐘愛月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音樂會上秀一下他的琴藝。用他的話說:“現在都什么時代了,還有人聽我們這些老的彈琴?報紙都說我們這是國寶,像我們這些國寶,就是要出去讓人欣賞,不要放在家里當神主牌。”他略施小計如愿進了樂隊,雖刻苦練習,也不會彈貝斯,只好委屈地手搖起鈴鼓。演唱會前一天,茂伯說出了心里話:“我昨晚想了一整晚沒睡,我彈月琴五十多年了。明天第一次上臺竟然拿這(鈴鼓)在搖。”顯然他不甘心放棄心愛的月琴。果然,在最后音樂會暖場演出時,茂伯先是手搖鈴鼓。顯然這不能讓他盡興,一曲完罷,他將鈴鼓拋給觀眾,又操起他心愛的月琴。當預定兩支曲子演奏完畢,樂隊成員走下臺時,茂伯依然站在臺上,獨自彈起他的月琴,而不顧別人的詫異。這時候的舞臺才是茂伯一個人真正的舞臺,他將畢生對月琴的熱愛都融在那一刻的演奏上,所以他才那么專注和投入。繼而,勞馬的口琴也配合上來。搖滾樂與民樂在這里得到了結合.它們共同創造了一個音樂會的高潮。
《海角七號》是一部音樂形態的電影,導演魏德圣在談到《海角七號》的創意時說:“我把電影背景首先確定在恒春,這里每年春夏交接的時候,會舉辦一個搖滾樂盛會,叫“春天吶喊”,恒春這種小鎮也因此被開發成音樂大鎮.
可它又有自己的堅守。恒春是一個月琴為主的城鎮.保留了很多月琴手,這就產生了很大的沖突,你要樂器,還是要搖滾樂?可是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新跟舊的問題。難道新舊就沒有一個可以包容的空間嗎?難道這兩個不能夠產生一個異樣的火花嗎?所以我這部電影除了講音樂之外.應該還要講一下新舊之間的包容?!睉撜f,這種新舊的包容是《海角七號》著力要表達的意思,當新的文明似浪潮一樣沖擊恒春時;恒春人應該以怎樣的姿態面對?顯然影片不會像做選擇題那樣簡單化地處理諸如是接納還是拒絕,是堅守還是放棄的問題,也不會概念化地表現這一旨意?!逗=瞧咛枴返镊攘υ谟谒坪跬耆恰白匀欢弧钡卣归_情節來講一個關于包容的故事。首先.恒春就是一個包容新舊兩種文明之地,一個古老的民風和現代化的酒店并存的小鎮,注定會包容更多的東西。對于當下的恒春人來說,演出用搖滾的形式就是一種包容的姿態。進而言之,彈貝斯是一種包容,彈月琴更是一種包容,而讓兩種樂器同臺一起演奏,則顯現了恒春容納多元文化的闊大的胸襟。
《海角七號》所講的包容還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上。主人公阿嘉與繼父洪國榮、交警勞馬、日本女孩友子的關系,友子與樂隊成員的關系等,還有影片中其他一些人物關系從開始的緊張、對立到后來的和諧友好.影片給觀眾展示了一個相互包容的過程。如何實現這種包容?編導找到了最好的介質——音樂。音樂本身就是由最和諧的音符構成,《海角七號》將音樂融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使之自然地和諧起來。如洪國榮和其他幾個人先是怒氣沖沖地進了電梯,聽到小女孩大大在唱“愛你愛到不怕死”時,有些驚詫不已,但隨著那動聽的節奏,幾個人不由得合上了節拍。用腳輕輕地叩著地板。這就是音樂無形的感染力所致。在美妙的音樂聲中。人們會被喚起最美好的感覺,無論是大大的媽媽,還是酒店柜臺的接待員。還包括恒春所有的人,都為音樂會上的歌聲陶醉,在一個相同的節奏聲中,人們構成了最廣泛意義上的協調。正是基于對音樂共同的熱愛和對音樂會演出成功的期待,人們的關系才會由緊張轉向和諧,才會有茂伯、洪國榮、勞馬、水蛙駕車行駛于恒春各處,替阿嘉送信的不同場景。也正是在音樂聲中,本來的冤家對頭勞馬卻為阿嘉,當眾將象征忠貞愛情的孔雀之珠送給友子,送上最美好的祝福。音樂將所有人的心連到一起,不分國界,也不分語言,無論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無論是臺語、國語,還是日語;在恒春,音樂使他們走到了一起。
在主要人物阿嘉身上,編導更是借助音樂的形態展示他自身情緒狀態從激烈的憤懣到逐漸平息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他與繼父及周邊的人從緊張沖撞到和緩友好的過程。當阿嘉在臺北街頭摔碎吉他回到恒春時,無奈、焦躁的情緒常讓他失去控制,一觸即發。這時他趕上了恒春的音樂會,作為樂團的主唱,音樂燃起了他的熱情和希望,音樂讓他和解了與繼父、勞馬、友子等的關系。
三、讓“馬拉桑”成為動聽的口號
《海角七號》片中多次多處出現“馬拉?!薄!榜R拉?!笔侵钙型獾赝其N員在恒春推銷的米酒,同時也代指那個推銷員?,F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比較厭煩這類推銷員,他們臉上總是堆著討好的熱情,點頭哈腰地推銷產品。因其身份卑微,常遭別人的白眼。正如片中“馬拉?!眲傄M入酒店電梯,卻被洪國榮大聲訓斥“年輕人腿上沒長腳?”而拒之門外。當“馬拉桑”求洪國榮幫其介紹業務時,洪國榮說“你保力是車城,我這里是恒春,我為什么要幫你?”然后告誡他“少年人要有志氣一點,不要一天到晚為了賺錢去捧人LP”,這既是一種近乎本能的反感,也來自于洪國榮為代表的恒春人根深蒂固的本土情結。然而,恒春人很快改變了對這位年輕人的態度。一是洪國榮看到“這個客家人這么拼,晚上顧飯店,白天跑店面”?!榜R拉?!钡那趭^、執著、敬業讓他感動了,于是他為鎮上舉行的結婚喜宴訂購了60瓶“馬拉?!泵拙?。二是編導巧妙地安排這位馬拉桑會彈貝斯,因種種陰錯陽差的原因,最后馬拉桑也加入了恒春的樂團演出,而且他還不失時機地給樂團每人制作了印有“馬拉?!比齻€大字的宣傳衫。一個不是恒春的客家人加入樂隊,對于恒春人來說.這是很有意味的接納。在恒春舉辦樂隊成員資格選拔時,曾要求參加者出具身份證.需驗明正身是恒春當地人才能參加樂隊.因為這是為恒春當地人爭來的展示自己才藝的機會。而后來不僅“馬拉?!眳⒓恿搜莩觯瓦B日本歌手中孝介也與阿嘉一起唱起了《男孩看見野玫瑰》之歌。恒春人在堅守自己家園的同時,又對外面的世界敞開了胸懷。于是,人們看到舞臺上恒春人身上那醒目的“馬拉桑”。它們同歌聲一樣唱響在音樂會上?!榜R拉?!比谌肓撕愦喝说纳?。
恒春人對“馬拉桑”的態度,體現了《海角七號》編導的構思意圖。編導之所以打造這一品牌。讓其成為片中人們響亮的口號,首先是因為“馬拉?!北旧砭途哂心撤N隱喻性質,“千年傳統,全新感受”正暗合了當下人的價值追求。在多元文化碰撞的環境中,人們需要一種調和的元素,顯然“馬拉?!本褪沁@種回味悠長的甘醇。其次,恒春人對“馬拉?!睆木芙^到歡迎及接受。也反映了恒春人的價值取向的變化。在喧囂浮華的商業化社會中,人們更加重視勤奮務實的敬業精神,需要吃苦耐勞的干勁?!榜R拉?!睂β殬I的奉獻和熱愛,是恒春人所推崇的,或者說是當今的人們需要保留和發揚的。有趣的是。影片還為“馬拉桑”設計了一些“投機取巧”的商業性策略和行為.比如在酒店大廳擺上高大的酒瓶模型。還有那不失時宜制作的宣傳衫,這也是為大家所接受并欣賞的。
四、七封書信——跨越時空的愛情
七封書信是《海角七號》一個重要的敘事元素,一直貫穿于影片的始終。七封書信抒寫日籍教師60年前離臺時的離情別緒,這些書信用輕緩傷感的日語娓娓訴說,使影片有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抒情詩般的雋永。
《海角七號》用復式敘事方式,同時講述了兩個故事,將恒春的過去與今天聯結起來?!逗=瞧咛枴非擅畹臉嬎荚谟?,一是采用音畫錯位的方式,將書信的述說和阿嘉、友子目前所處的情景迭合起來,過去和今天交匯,七封書信在當下的畫面中產生了現實意義,如上文所述“而現在的星光真美”一段既吻合畫面情境,又在聲畫兩者結合中生發了更深一層意義。影片將寫于60年前書信中的友子的名字同樣地用于今天的友子,實在是很取巧的手段,給人時空交錯的感覺。二是將七封書信延伸到現在所述的故事之中,并成為主體性故事中的一個部分。阿嘉作為郵遞員無意拆看了來自日本寫于60年前的書信。為信之內容所感動,要尋找一個叫友子的收信人。這也是很有意味的構思。當年的信沒有寄出,那個叫友子的姑娘丟失了愛情;今天的阿嘉將信終于送到了收信人那里。作為愛的使者.他也同時將自己的愛情獻給了今天的友子。
《海角七號》不是一部愛情片,雖然編導將愛情觸及阿嘉和友子,阿嘉的繼父和母親,老馬對他出走的老婆的懷戀,甚至是水蛙對車店老板娘的暗戀上,但這些都不是《海角七號》刻意要渲染的內容。即使是七封情書,敘述重點也不在男女主人公愛情故事本身.影片顯然虛化了60年前的愛情故事。片中甚至連一個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畫面都沒有。那么,以七封情書所講述的這一故事(信的內容及信的送遞)也只是編導借以實現該片時空交疊的一種藝術手段,當然它也將恒春的過去與現在聯結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