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德智 胡巖



【摘 要】本文以實際交通事故中的機動車與兩輪車相撞為例,表述了事故認定中所運用的痕跡檢驗、一維碰撞、二維碰撞等碰撞分析方法,準確認定該交通事故結果和責任認定,并清晰對碰撞過程進行再現。
【關鍵詞】機動車;兩輪車;碰撞;認定
近些年隨著機動車數量的急劇增加,隨之而來交通事故的數量也較之以前有明顯增多。而近年來國家對法律知識的大力普及,公民的法律保護意識也較比以前有很大增強,這就對于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要求也愈加明確,而交通事故中涉及人員愈多,責任認定也變得愈加困難。現以機動車與兩輪車的馱乘事故為例,來展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過程。
1 事故過程展現及前期檢測
2015年××月××日14時05分,在××加油站西處,貨車與兩輪車(兩輪車上有兩人)發生道路交通事故。
1)根據此例交通事故的請需要確定贛××××號江淮牌輕型倉柵式貨車(以下簡稱貨車)與雅迪牌兩輪電動車(以下簡稱兩輪車)事故時:
(1)貨車常規檢測;
(2)交通事故時兩車接觸部位;
(3)貨車及兩輪車運動方向;
(4)交通事故時碰撞地點;
(5)兩車碰撞速度;
(6)電動車駕乘人(因為此電動車上有兩人,需鑒定駕乘人);
(7)貨車是否超載(如有超載,請計算超載率)。
2)車輛檢視、檢測及相關參數
2015年××月××日,專業技術人員對事故車輛基本性能進行專業的檢視,主要針對貨車制動、轉向性能進行了檢測,和車輛外觀由于碰撞所產生的損壞部位進行了數據測量并記錄其中的主要參數。
(1)貨車主要技術參數記錄
①貨車制動、轉向性能檢測
檢測設備:WZD-A便攜式制動性能測試儀。
測試條件:平坦、硬實、干燥、清潔瀝青路面。
路試檢驗:貨車制動、轉向性能路試檢驗結果詳見《路試檢驗報告單》(表1)。
在標準規定制動初速度下急踩制動,貨車充分發出的平均減速度為5.67m/s2(標準值≥5.4m/s2),制動協調時間為0.36s(標準值≤0.6s),未超出測試通道。依據《GB7258-2012》第7.10.2.2項之規定,貨車充分發出的平均減速度合格,制動協調時間合格,制動穩定性合格。綜上,貨車行車制動性能合格。
貨車轉向裝置符合《GB7258-2012》第6章相關要求,轉向性能合格。
表1 貨車路試檢驗報告單
②貨車外觀檢視及主要技術參數(見圖1、圖2)
圖1 圖2
前保險杠:中心右70~97cm、前軸前75~100cm、離地高32~60cm破損、附撞痕;襯杠向后彎折變形;
右前組合燈:中心右75~82cm、離地高60~110cm破損、向后移位;
右后視鏡支架前端:離地高125~130cm擦痕;
制動系統:制動裝置齊全;
轉向系統:轉向裝置齊全、有效;
照明及信號系統:照明及信號裝置齊全,右前組合燈破損,其余完整、有效。
長×寬:596.5×224.6cm; 前懸:111cm;
軸距:330.8cm; 整備質量:2700kg;
核定載質量:1595kg; 稱重質量:7380kg。
(2)兩輪車外觀檢視及主要參數記錄(見圖3、圖4)
圖3 圖4
后乘員扶手右端:離地高69~71cm向前彎折變形;
后護欄:離地高40~69cm撞痕、附藍色、左側向前彎折變形、局部凹陷;
后乘員靠背后部:離地高70~94cm裂損、向前彎折變形、附撞痕及藍色;
后信號燈罩:離地高50~60cm破損;
后輪擋泥板后端:離地高32~39cm擦痕;
采用電動機為動力驅動裝置:有腳踏裝置,具備人力騎行功能;
車把:車把轉動靈活、有效;車把順時針扭轉;車體左側多處擦地痕;
制動:前后輪制動裝置齊全、有效;
照明及信號:前部照明及信號裝置齊全。
把高/寬:90/64cm; 軸距:115cm;
座高:71cm; 輪徑:44cm;
稱重質量:39kg。
2 技術分析及相應結論初現
2.1 碰撞接觸部位認定
依據車輛檢視,貨車前保險杠右側破損、襯杠向后彎折變形、右前組合燈破損(向后移位)部位與兩輪車后護欄撞痕(附藍色)、左后護欄向前彎折變形(局部凹陷)、后乘員靠背后部向前彎折變形(后部附撞痕)、后信號燈罩破損、后輪擋泥板后端擦痕部位離地高度對應、變形形態及附著顏色相符,可確定貨車右前部與電動車后部為兩車碰撞接觸部位。
2.2 兩車運動方向認定
依據事故現場照片(見圖5),事故后貨車頭偏西南尾偏東北停位于事故現場。由于兩車質量相差懸殊,碰撞基本不會影響貨車行駛方向,可確定事故時貨車由東向偏西南方向行駛。依據兩車碰撞接觸部位及變形方向,可確定貨車追撞兩輪車、事故時兩輪車由東向偏西南方向運動。
圖5
2.3 碰撞地點認定
L′2=■=3.28m
式中:
L′2—兩輪車翻倒距離,m;
?漬—倒地兩輪車在干燥瀝青路面附著系數,?漬=0.575;
L2—兩輪車至其地面劃痕起點距離,依據《事故現場分析圖》及相關測試參數,按比例繪制《事故現場分析圖》,圖解,L2=11.70m;
h—兩輪車質心高度,h=0.4m。
在《事故現場分析圖》上,將兩輪車地面劃痕反向延長L′2,與貨車右前部運動軌跡交點在地面投影即為碰撞地點。圖解,碰撞地點在貨車右后輪東12.65m,道路北邊緣南2.30m處(圖6)。
2.4 兩車碰撞速度認定
1)貨車
L1=■+■=17.22m
解得:v10=41.17km/h。
式中:
L1—貨車碰撞后位移,依據《事故現場分析圖》,圖解,L1=17.22m;
v10—貨車碰撞速度,km/h;
?漬—超載貨車在瀝青路面制動附著系數,依據檢測結果,?漬=■=0.58;
t—貨車駕駛人制動反應時間,t=0.5s。
2)兩輪車
依據《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及事故現場圖,事故現場只有兩輪車駕乘人中一人位置,無另一人位置,故本所無法確定兩輪車碰撞速度。
2.5 兩輪車駕乘人
依據車輛檢視,貨車追撞兩輪車,兩輪車乘員應與貨車接觸,并在其后部應形成對應的傷痕,身體后部傷及程度應大于駕駛人。依據傷員甲《尸表檢驗記錄》(此記錄單不便公布),傷員甲后腦附有2×1cm表脫,左側肋骨骨折,其傷情符合后部乘車人特征,可確定事故時傷員甲為兩輪車乘車人,傷員乙為駕車人。
2.6 貨車超載率
?濁=■×100%=193%
式中:
?濁—貨車超載率;
m1—貨車稱重質量,m1=7380kg;
m2—貨車整備質量,m2=2700kg;
m3—貨車核定載質量,m3=1595kg。
3 事故結果最終認定結論
1)貨車制動、轉向性能合格;照明及信號裝置齊全,右前組合燈破損,其余完整、有效。兩輪車制動裝置齊全、有效;車把轉動靈活、有效;前部照明及信號裝置齊全,后部信號裝置破損。
2)貨車右前部與電動車后部為兩車碰撞接觸部位。
3)事故時貨車由東向偏西南方向行駛,兩輪車由東向偏西南方向運動。
4)貨車碰撞速度為41km/h,兩輪車碰撞速度無法確定。
5)碰撞地點在貨車右后輪東12.65m,道路北邊緣南2.30m處。
6)事故時傷員甲為兩輪車乘車人,傷員乙為駕車人。
7)貨車超載率為193%。
【參考文獻】
[1]李江.交通事故力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徐洪國.汽車事故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于長吉.道路交通事故技術鑒定方法[M].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