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娥
【摘 要】 初中物理教學的關鍵是搞好實驗教學。搞好實驗教學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教材內容、中考的要求,既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
【關鍵詞】 物理教學;多媒體教學;傳統教學;碰撞;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25-0-01
眾所周知,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我認為初中物理教學的關鍵是搞好實驗教學。搞好實驗教學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教材內容、中考的要求,既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
初中學生剛接觸物理,許多知識太抽象,太枯燥,而“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用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來吸引學生,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也是學好物理的必要條件。那究竟怎樣把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呈現到學生面前呢?
通常在課堂上我們通過一系列趣味性演示實驗,能將知識點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清楚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不斷產生新的好奇心、興奮點,通過觀察實驗,思考總結從而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得出正確結論,并隨之產生不斷求知的興趣,形成今后愉快、主動學習物理的內在動力。
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還穿插一部分學生分組實驗,這是一個讓學生親自動手使用儀器、觀察測量、取得資料數據,并親自分析總結的過程。在學生分組實驗中,學生在掌握實驗原理的基礎上,我們通常允許學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實驗,這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活躍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在實驗中學生需要在各種因素中取舍,對所得的信息進行篩選,這就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應變、思考和探究,使學生的分析、抽象、綜合、表達能力都得到訓練和發揮。
近幾年,中考實驗探究題的分值比重不斷加大,目的是考察學生的實驗探究、操作能力。但是在初四畢業的緊張復習中,教師和學生在時間空間上都沒法重拾以前所做實驗的全過程,尤其很多學生平時實驗不夠充分、完善,時間緊任務重,以往傳統的實驗教學已完全滿足不了老師和同學們的需要。復習時,雖然有部分課件,題目突出訓練實驗考題考點,但沒有建立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實驗題目和具體實驗缺乏整合,成為學生的思維障礙,導致學生實驗探究題的分值很難大面積提升。
為了讓實驗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我們將多媒體技術引進物理課堂教學,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將物理課堂引入了新的境界,給物理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比如仿真物理實驗室,它通過采用仿真技術,為我們的老師同學提供虛擬仿真的實驗環境,從而達到對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的虛擬仿真操作,在動畫演示中讓實驗過程再次形象逼真的再現,既節省了時間,又滿足了實際的課堂教學需要,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走進”實驗室。再比如其他一些多媒體手段如微課,翻轉課堂等等,這些對于我們建立物理模型、現象模擬,開拓學生物理知識面,發展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習興趣,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我也發現在應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亦存在以下的問題:如運用物理多媒體教學,雖然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展示大量的教學資料,也省去了寫黑板和擦黑板的時間,這樣很大程度的增加了教學內容,但是容量太大使學生很難消化,教學效益反而下降了,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又如《研究質量與重力的關系》時用多媒體制出彈簧測力的示數,《研究牛頓第一定律》時小車從斜面上滾下滑出不同的距離等實驗,在多媒體上進行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雖然沒有誤差,沒有失敗的風險,并且實驗過程可以放慢,更加吸引人,但是這畢竟是仿真的,這里沒有通過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就得出了實驗的結論,失去了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全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我認為物理教學中不能將多媒體教學萬能化,完全取代教師、黑板,也不能完全采用傳統的實驗教學,形式不多樣,過于死板,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固步自封。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在不同的授課時期,要以某種教學為主,適當穿插另一種教學方式。如對于剛接觸的知識點,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應該以真實實驗為主,輔以多媒體教學;對于復習課、復習階段或真實實驗有難度時,再多切入多媒體技術加以配合講解,我相信在這種碰撞與滲透下的物理課堂,給學生的感知將是最真切的,印象將是最深刻的,我們的物理教學也將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