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學流
自從初中數學新課標實施以來,教育主管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都十分重視。教學一線的部分數學教師參加了新課程培訓。通過培訓學習數學教師發現:數學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想不管數學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如何變化,但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是不變的。這是數學教師必須注意的問題。那么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呢?這就涉及數學的有效教學。
一、數學的有效教學
數學教育目標提出了三維目標: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內容刪除陳舊的知識,著重于應用。改變學習方式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培養創新三者水乳交融,讓課堂教學充滿創新活力。數學的“有效”是指學生在數學學科方面有無進步與發展,是數學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準。數學“教學”是指數學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所有行為。
二、數學有效教學的三個條件
(一)達成本節課教師預定的教學目標
教師每上一節課都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已有的數學基礎知識和生活中接觸的相關數學知識,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靈活的選擇教學方法,預定的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切不可按照慣例定位。如教師在進行代數的引入和代數式教學時,教師對內容作分析。字母表示數是人類認識史上一個飛躍,是代數與算術的一個重要區別。這一課是初中代數的引入課,在小學數學中已經滲透了用字母表示數的思想,并已經用字母表示計算法則和公式,因此本課的學習宜從復習入手。
(二)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法,敢于創新
許多教師過去教學總認為把知識點教完就行了,這一誤區直至現在在少數教師身上還存在,這樣的教學觀與新課標是格格不入的。依規律辦事可提高效率,教學也不例外,在一線的教師由于課務繁重,或者就不太注重教育教學規律,在備課時真正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師為數不多。教師備課時要考慮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法上多下工夫,借助實物模型多媒體和學生課內外活動等,努力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新課標提出培養創新能力的創新能力。我想教師首先要有創新的意識,敢于嘗試敢于創新,不怕失敗,更要善于總結。試想沒有創新意識的教師怎能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因此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挖掘數學內容當中的創新因素,如果沒有教學目標作統帥,課堂教學就不可能有創新。如在進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時,可將整個內容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部分是鞏固練習的內容。根據內容也把教學過程分為兩個部分。采用猜想、驗證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從而使知識、能力和創新統一于教學目標當中。
(三)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
教師在實施教學策略和評價策略時也要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和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對學生的持續發展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在評價學生時切不可把評價等同于考試測驗,教師應用欣賞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其次教師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切不可獨立地僅局限于某一節課備課,有些知識、思想、方法在一節課內學生是不能掌握領悟的,教師在平時要加以傳授和滲透。例如學習圓的相關知識時,讓學生認識分類討論思想和無限觀點。顯然在一節課無法完成這些任務,得須多節課才能完成的大目標。
三、數學有效教學的三個注重
(一)注重課程內容的整合
1.在教材中“空間與圖形”、“數與代數”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整合。2.注重數學與其他學科以及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3.注重實際問題到數學的建模。
(二)注重引導學生“做”數學
引導學生“做”數學的欄目——“數學實驗室”。引導學生通過“做”,感受數學、探索知識和結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識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體驗。
(三)注重“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
注重過程不僅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而且有利于達成《標準》所提出的“過程性目標”。比如教材中滲透的思想方法有:等量代換法、割補法、類比法、分析法、綜合法、分析綜合法、圖形法等。如蘇科版八年級(下冊)56頁有關類比法的一段內容。在數學中,我們經常采用類比的方法。例如,把分式與分數進行類比,我們研究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分式的通分、分式的約分以及分式的加、減、乘、除運算的法則。運用類比的方法研究問題時,不僅要關注兩類事物的相同點,而且要關注它們的不同點。
總之,在短時間內數學教師是不可能掌握數學的有效教學,就需要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善于總結,不斷的學習教學理論,理論聯系實際,并進行深刻的反思,這是一種永遠沒有終結性的探索,只是不斷發展與提高的探索。
作者單位:阜寧縣古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