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源萍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重要的是一門語言藝術。單位時間內教學效果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運用了藝術語言。在課堂上,老師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惟妙惟肖的表情,把學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圍,和同學們共同營造出一種寬松、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產生“教”與“學”的共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語言如果生動幽默,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將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親切自然的示范表演,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幽默活潑的話語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全身心投入,會將學生帶入自覺忘我的學習境地;教師親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專注的眼神可以使學生產生安全感,消除恐懼感,縮短教師與學生的感情距離;教師熱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學生獲得最直觀、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瀟灑得體的身姿手勢,無時不在感染著學生,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經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激發學習興趣的手段不勝枚舉,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幽默
教學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教師巧妙地使用幽默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習興趣,使枯燥的學習變成一種精神享受。運用教學幽默就要掌握大量的幽默素材、教學幽默素材很多,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來源:一是教材中的幽默。如教材中的精辟分析、教學案例、實踐結論及典型事件等,可以誘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生想象,促使學生探索。二是經典作家的格言及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幽默。如唐代思想家韓愈的名言“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概述勤奮的作用;馬克思的“不是對無產階級的愛,而是對親愛的即對你的愛”,闡明愛情的特征;列寧的“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概括法的本質;司馬光的“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表達德才關系等。這些名言既有幽默元素,又言簡意賅,準確表達理論知識,容易吸引學生注意且便于記憶。還有文學藝術作品中的笑話、警句、歇后語等,無不妙處橫生,教師拈手拿來,便可獲得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理解相關理論的良好教學效果。三是生活中的幽默。如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軼聞故事和出現的形象比喻、俏皮話、順口溜等,教師應獨具慧眼,有選擇地在教學中采用,可收到良好效果。此外,教師可根據需要加工幽默、創造幽默,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電教媒體及音樂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感知的基礎上的。教學中運用富有直觀性的電教媒體,有助于解決名詞性術語脫離事物,抽象概念脫離具體形象,理解脫離感知的矛盾,如《神州嶺》的“漫長跑道”“不平衡的舞臺”有助于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解;播放一些警醒片有助于增強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認識;展示司法典型案例有助于學生直觀把握其中的法律關系,用法律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等。在教學中適當播放音樂,能使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如插入《說句心里話》《山不轉水轉》的有關片斷,能吸引加深學生對愛國、事物的聯系變化發展的認識。同時,還可采用音樂中的非理性的東西反向論證,不能“跟著感覺走”要“跟著理性走”,“不知道天上的太陽水中的月亮哪個更明哪個更亮”即沒有辨認能力不能承擔法律責任等。在教學中采用這些方法,就能使枯燥的理論變得形象生動,易于被學生理解。
三、典故與寓言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許多觀點抽象深奧,而典故寓言則具體形象生動有趣。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把二者結合起來,引用典故寓言剖析理論,能使內容具體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樂。例如:用“拔苗助長”的寓言說明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用“塞翁失馬”的典故說明矛盾雙方轉化原理,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唇之齒寒”說明普通聯系原理,用“五十步笑百步”“愚人吃餅”說明質量互變辯關系原理等。這樣可以使得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變得輕松愉快。
四、格言詩話
格言詩話不但為學生耳熟能詳,而且妙趣橫生容易引起共鳴。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人生得意須盡歡”“今朝有酒今朝醉”“有錢能使鬼推磨”“寧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無權”等,分別表現著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權力意志主義人生觀。教師要通過列舉和與學生討論的方式揭示其錯誤根源和現實危害性,要引用大量的正確的名言詩話供學生分析鑒賞吸納。如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列寧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及胡錦濤的“三為民思想”等對青年學生有著巨大的震撼力和教育力。
作者單位:貴州省織金縣織金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