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明
《歷史與社會》課程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力求真正實現人文社會學科內容的綜合;特別強調歷史地觀察和認識社會;《歷史與社會》從課程的實施特點來看,是一門開放的課程,其主要特點是:基于學科、超越學科、面向現實世界;始于課堂、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生活。
因此,《歷史與社會》課程在實施的資源方面應該力求改變過分依賴教科書的局面,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社會實際與個人生活,使知識不再局限于教科書,而是在解決真實問題的情境中進行概念系統和具體技能的教學。《歷史與社會》課程中的綜合實踐課就為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認為,綜合實踐課只要學生動起來,學會查找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就達到了教學目的。可是根據我的理解,如果學生無法體會到他們所找出的方法是否真實可行,一切也依然只是“紙上談兵”。換句話講,我認為在目前情況下綜合實踐課最為關鍵的環節——“反饋”被忽視了!
在我看來,在進行《歷史與社會》教學的時候,應該力求課程的開放,讓學生在體驗中真正理解知識、消化知識、運用知識。本學年,我承擔的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上冊第五單元的綜合探究題目為——我是社會小主人,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學會履行自己的監督權利,關心社會、愛護社會。課堂教學中我向學生介紹了如何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選擇出與自己關系最為密切的問題,之后進行調查研究,寫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按照我的課程設計,我又向學生介紹了如何合法行使監督權,例如,向媒體反映、向人大代表反映、向政府相關部門反映等。同時我布置了這樣的任務:要求學生利用一周時間調查身邊存在的社會問題,完成一份調查報告。我將學生的調查報告回收并整理,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并要求學生認真修改交回。接下來,我建議學生們將自己的調查報告通過合法的方式反映出去。很多學生躍躍欲試,但是也有一些帶著擔心和疑惑。在學生反映出他們所發現的問題后,我進行了繼續的跟蹤調查,個別同學的調查報告收到了回復,更多的是沒有任何音訊。不過,我相信通過這樣的一次經歷,學生對于社會問題會更加敏感,會更加關心和愛護我們的社會,對于社會他們增加了一份責任感!
《歷史與社會》教材中的綜合探究課為我們進行“開放式”教學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不過,這并不是“華山一條路”,教師還應該善于從現實生活中發掘綜合實踐課程的資源,真正將“社會教育”納入現行的教育制度之中。
深圳市博物館08-09之交舉辦了“國寶展覽”——四羊方尊、秦始皇兵馬俑、漢代金縷玉衣等國家級文物首次在深圳展出,同時展館還有關于深圳歷史的展覽。我發現了這個教育契機,在學校和深圳市博物館的大力配合下,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參觀活動。學生們對于“國寶”驚嘆不已,驚嘆于我們祖國的輝煌與偉大;對于深圳,學生們更是多了一份了解與自豪。教育活動并未草草結束,參觀后,我們進一步舉辦了有關“博物館參觀感想”的手抄報比賽,在學生中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次活動,我們的著眼點在于學生的情感教育,直接將社會資源引入校園,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感受知識、感悟歷史,實現了《歷史與社會》課程所要實現的教育目標。
近年來,社會犯罪有向年輕化發展的趨勢。青少年缺乏對法律威嚴性、強制性的真實理解,缺乏對法律的敬畏,也就是說他們缺乏對法律的切身感受是重要原因之一,現在很多青少年對于法律的認識是很模糊的。根據這種情況,我建議學校利用與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相鄰的地理優勢,申請學生旁聽法院對于案件的審理和裁決過程,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法律,深刻認識到法律是人人必須遵守的規則,從而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覺地以法律為準繩。我相信,此類活動的舉行一定能對學生產生極大的震動,將學生對于法律常識的認識由表及里,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約束力!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開放式課程。對于綜合實踐課的認識,教師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要求學生“動起來”不是綜合實踐課程的終結,而應該是綜合實踐課的開始。教師應該在綜合實踐課中利用大量的社會資源,或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或讓學生去獲得真實感受,或讓學生親身體驗。總之,教師應該將綜合實踐課真正地與社會資源、社會教育結合在一起,真正將綜合實踐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朱明光.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彩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