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偉
摘 要:數學教育中的計算教學一直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新的課程標準對計算能力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我們應該正確理解計算能力的新內涵,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與措施,不斷的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 計算能力 對策
一、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前提條件
1.學習材料多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現實的生活材料,能激發學生興趣,產生親切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可以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入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及時將具有時代氣息的數學信息呈現給學生。
2.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愉快學習
一些實驗教材表明,6~7歲的兒童注意力僅能維持10~15分鐘,稍大一些的孩子也不能持久。而一堂40分鐘的計算課對學生注意力的維持更是一種挑戰。所以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對學生學習計算尤為重要。
做游戲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事情。所以在課堂上我經常設計一些游戲,激起學生的興趣。如教口算除法時設計了摘桃子的游戲,每個桃子上都有一題,如果你算對了桃子就送給你。學生做起來充滿興趣,而且計算準確率也大大提高。
二、加強口算教學,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基礎
1.基本口算要熟練
口算是基礎,任何一道筆算、估算或簡算都是轉化為由若干個基本口算來完成的。基本口算的準確和熟練程度,直接制約著計算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在基本口算的教學中,必須要使學生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練習,達到熟練。
2.常用數據要熟記
計算中的一些常用數據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則可大大提高計算的準確性和速度。
3.口算練習要持之以恒
口算的技能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獲得的,需要在教學中堅持不懈地訓練。一般低年級每節課可安排3~5分鐘的口算訓練,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達到正確,在正確的基礎上提高速度。到高年級,凡需要計算的,盡量與口算訓練相結合,以培養學生口算的習慣,提高口算的熟練程度,形成口算的技能技巧。
三、講清算理,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點
1.教具演示,說明算理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教學時應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通過教具的直觀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如: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時可創設“猴子分桃子”的情境,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把4籃(每籃裝10只)又8只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可分得幾只桃子?然后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通過直觀演示,將分桃的過程與除法豎式的書寫對照起來,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整個分的過程是怎樣在豎式上逐步完成的:先把4個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個十,故商2應寫在十位上;再將8個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4個一,故商4寫在個位上。通過這樣的操作演示與啟發引導,既使學生理解了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算理,又使學生明白了除法豎式實質是一種合理簡便的筆算書寫形式。
2.學具操作,探究算理
新課標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而不是知識的接受器。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通過實驗操作,主動地去探索計算規則。
如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加法。34+25,可先讓學生自己用小棒擺一擺,3捆4根加上2捆5根,該怎么加?從“捆與捆加”、“根與根加”的過程中體會“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緊接著結合擺小棒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一個算式表示剛才的相加過程?使學生從中體會到,為了使相同單位的數相加方便起見,列算式時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從而抽象出34+25的豎式寫法。
像這樣讓學生在通過學具操作充分感知建立表象的基礎上,再抽象出豎式計算,不僅使學生領悟了算理,同時又為法則的概括打下了基礎。
3.聯系實際,理解算理
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基礎,教學中我們可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如教學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時,可借助學生熟悉的人民幣元、角、分,講清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又如講教學乘法分配率時,可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每件上衣30元,每條褲子20元,要買3套這樣的衣服,共要多少錢?引導學生根據題中數量關系,列出30×3+20×3和(30+20)×3兩種算式,通過同一道題的兩種不同解法,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分配率。
參考文獻:
1.陳新福,龍慧春.一位學困生的個案干預研究[J].小學數學教師,2007,9:53~58
2.張奠宙.中國數學雙基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1,127~128
3.周佩青.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基本策略[J].科技資訊,2006,33:45~47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駐操營鎮黃土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