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宏
【摘要】“主線問題”是指閱讀教學中能夠引領學生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能從整體上引領學生理解品析課文內容,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的問題。落實主線問題時,可以采取“挑起沖突,相發交鋒”‘追根溯源,探求原因”“一字穿線,層層展開”等策略,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豐滿。
【關鍵詞】主線問題;策略
“主線問題”是指閱讀教學中能夠引領學生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能從整體上引領學生理解品析課文內容,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的問題。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主線問題是教師解讀教材后精心設計的能夠統領全篇的問題,提綱挈領,具有較高的思維含量;二是主線問題引領的教學重點突出,可以從根本上擺脫以往瑣碎的閱讀分析和提問應答,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三是選擇好主線問題,也就等于找到了教學的切入點,有助于幫助學生打開思維通道。
設計主線問題的方法多樣,可以根據文體特點確定主線問題,可以圍繞單元訓練重點設計主線問題,也可以通過題眼引發出主線問題等等,方法不盡相同。
平日教學中,經常發現有的老師教學時,主線問題設計得比較準確,可是在落實過程中卻顯得力不從心。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實主線問題,從而提高閱讀課的教學質量呢?筆者就嘗試著從這一角度來闡述自己教學實踐中運用的幾種策略。
1策略一:挑起沖突,引發交鋒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不回避沖突的地方。教材中,許多課文里都隱藏著諸多的矛盾與沖突。這樣的課文,如果我們能細細地挖掘出其中的矛盾點,由此展開教學,一定會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月光曲》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主線問題一“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圍繞這個主線問題,我引導學生緊緊地抓住兩次對話,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具體落實過程如下:
1.1研讀第一次對話。
1.1.1提問:貝多芬被譽為‘樂圣,一位蜚聲世界、大名鼎鼎的音樂家為什么會給一對窮兄妹彈奏曲子呢?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請同學們默讀課文,認真地讀,細細地想,用筆畫出有關的詞、句,還可以在空白處寫上你的體會。
1.1.2交流、理解窮兄妹的對話。
1.2研讀第二次對話
1.2.1提問:貝多芬彈奏了一曲,實現了盲姑娘夢寐以求的愿望。按理講,此時他該離開了,可是他不但沒有離開,卻又彈了一曲,這又是為什么呢?這一次又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來自己再看看書。
1.2.2交流、理解貝多芬與盲姑娘的對話。
第一次提問設計中教師用詞上運用了強烈對比:試想“樂圣…蜚聲世界”“大名鼎鼎”,這是何等的地位!可是它卻偏偏與“窮兄妹”連接在一起,身份上的巨大懸殊與差異,怎能不激起學生讀文探究的愿望?
事實也證明,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興趣很濃厚,在與文本對話、與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中,充分理解了貝多芬第一次彈琴的原因。之后,教師再次順勢激疑,圍繞主線問題,進行了第二次提問。第二個問題的提出,再次將學生領入本是“意料之外”但卻又在“情理之中”的認識過程之中,經歷了這樣的認識過程,學生對于貝多芬在一個鄉間僻壤遇到“知音”的激動心情、對如此熱愛音樂、懂音樂卻無法親歷音樂會現場觀看演出的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之心便體會得淋漓盡致。
回味這個片斷的設計,教師通過自己對文本準確而又深刻地解讀,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在圍繞主線問題展開教學時,不斷地挑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并以此作為“問題”,引領教學一路前行,讓學生在富于挑戰的思維情景中和課文充分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充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的視野和作者的視野得以對接與融合,實現了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這樣的語文課堂,因為有了沖突與融合,才顯得更加精彩。
2策略二:追根溯源,探求原因
這一策略針對于那些具有因果關系內容的課文教學可謂行之有效。在捕捉到課文的核心內容后,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到課文的字里行間品詞、析句,含英咀華,從而找到源頭,明白原因,有效地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魚游到了紙上》一文,運用這種策略組織教學,可以設計如下幾個板塊:
2.1板塊一:研讀“魚游到了紙上”。
2.1.1自讀課題,體悟“魚游到了紙上”的含義,找出相關的段落加以說明;
2.1.2反復朗讀,說說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使人感受到“魚”真的“游到了紙上”;
2.1.3過渡,直指原因,引發進一步的思考:魚為什么會游到了紙上?
2.2板塊二:研讀“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2.2.1默讀課文,理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
2.2.2細讀探究原因,魚為什么會“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抓住關鍵語句理解青年出神癡迷地觀察、持之以恒地練習。
2.2.3感悟表達方法:作者對青年的動作、神態的直接描寫與其他游人表現的側面烘托。
2.3板塊三:研讀“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之間的關系。
以上的教學設計,正是緊緊地圍繞著“魚游到了紙上”這一課題,引導學生層層展開閱讀,在主線問題的落實過程中,在不斷地追問、不斷地閱讀思索中,逐步領悟到了什么是“魚游到了紙上”以及“魚”為什么會“游到了紙上”,使學生咀嚼了文本,理解了內容,習得了方法,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
像三年級下冊的《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也可以利用這種策略展開教學,在此就不細述了。
3策略三:一宇穿線。層層展開
細細解讀文本,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發現:有時作者所用的一個字或一個詞,蘊藏著無限的解讀空間,讀著讀著,你會突然覺得,那飽含深情的一字一詞,猶如飽蘸情思的濃墨,當它一遇到水之后,就會慢慢地氤氳開來……圍繞主線問題進行教學時,我們也不妨多找一找這樣的字,這樣的詞,由此引領教學,層層展開,讓學生去讀悟品析。
《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作者通過對駱駝隊的回憶,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童年的魂牽夢縈,對已逝童年的依依留戀。在學習“學駱駝咀嚼”一段中,我們可以抓住一個“呆”字,引領學生反復涵詠文本,體會情感。具體設計如下:
3.1自主讀文,引導思考:是什么讓我看呆了?
3.2視頻鏈接,深入體會:播放電影《城南舊事》中小英子學駱駝咀嚼的片段,感情朗讀,深入體會:從這個“呆”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3.3縱向比較,深刻體悟:
3.3.1提問:在文中哪個字與“呆”的意思相近?
3.3.2對比閱讀:引導學生白讀童年里“看駱駝時的表現”與成年后“回憶時的感受”兩部分內容,感受作者心境的不同。
這部分內容,緊扣一個“呆”字,有如層層剝筍一樣,引領學生在文本中走了一個來回,可謂一詠三嘆!
這篇課文中關于“談論駝鈴”一事,可以緊扣“美”字展開教學,在此也不作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