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文
中國城市的膨脹速度超過發達國家的歷史最高水平,醫療、交通、城管……一系列問題無不催促城市管理者盡快探尋出解決之道。
交通擁擠,河流、空氣污染,犯罪率居高不下……在發展中的中國,隨著城市人口的膨脹,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提供和公共管理能力顯得捉襟見肘,大城市病日益凸現。生活其間的城市居民,在追逐著事業夢的同時,也正在承受高昂的生活成本。
針對于此,“城市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城市”等等概念也越來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青睞與追捧。
8月21日,IBM與廣東省信息產業廳簽訂了一份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打造“數字廣東、智慧城市”。作為城市化走在全國前列的珠三角,以及即將迎來亞運會,正在為改善城市形象而努力的廣州,一個以信息技術和服務咨詢提供為業務的企業,將如何給一個大城市開出治理的藥方?
城市未來應更智慧?
至2008年底,中國城鎮人口已突破6億,100萬人以上的大型城市逼近120個,5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388個。
從城市公共治理的角度出發,城市公共設施的完善,并不僅僅是硬件上的建設,還包括如何進行更有效率的管理,信息化——是化解城市因日趨龐大和復雜而出現問題的技術管理手段之一,但規劃的短視、理念的缺失,更主要的是,資源的高浪費以及行政的低效率,更是城市公共治理中的痼疾。
以交通堵塞為例,這對大多數城市居民來說則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即便面對高昂的油費、高峰時期的擁堵和環境污染,人們對汽車的癡迷似乎總是難以割舍,政府對此則顯得辦法不多。但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對城市公共交通的治理則是一個可借鑒的例子。
2009年5月1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獲得了美國智能社區論壇頒發的“年度智能城市”獎。
斯德哥爾摩的“智能”從其交通治理中可窺一斑:如果你駕車進出斯德哥爾摩市區,你將會被按照時段征收“道路堵塞稅”。不過用不著在收費站前面大排長龍,也看不到收費員,你甚至無需停車:一切都在你經過路口的時候通過智能系統自動完成了。
通過分布于斯德哥爾摩城區出入口的18個路邊控制站上的攝像頭、激光掃描系統和安裝在機動車輛上的傳感器,這一過程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當車輛經過控制站時,控制站的攝像頭會被激活,拍下車牌照片,控制站和機動車上的傳感器之間會交換信號,記錄下時間、日期和繳稅金額,然后直接從駕駛人的授權銀行賬戶中扣除。當然,如果你的賬戶里沒有錢,或者沒有指定的賬戶的話,也會收到賬單,你可以自己去銀行交錢。
道路收費系統對緩解斯德哥爾摩的交通堵塞和提高市民生活的總體質量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到試運行結束時,城區的車流量降低了近25%,每天乘坐軌道交通工具或公共汽車的人數增加了4萬人。
此外,斯德哥爾摩城區因車流量減少而降低的廢氣排放量達8%~14%,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了40%。
同樣的治理方式也會應用在城市河流的治理上,眾所周知,在中國,流經城市的河流因為工業和生活污水污染的問題,已經變得越來越讓人難以忍受。來自美國紐約的經驗,或可借鑒。
紐約市在流經城市的河流的河兩岸以及河中間500多公里的全線當中布滿了傳感器,實時透過網絡傳送到后臺,經過計算機大型的云計算、流計算之后,在屏幕當中可以顯示一條虛擬的河流,這條河當天每分鐘的生態情況,有沒有污染源出現,出現污染源如何采取補救措施,未來3天會有什么影響,這些經過分析整理的數字信息,成為城市管理者進行決策參考的依據。
諸如此類的“智能化城市”、“智慧城市”的經驗,越來越受到全世界城市管理者的重視。
中國“智慧城市”起步
從農業社會急劇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城市膨脹的速度幾乎超過了工業化國家的歷史最高水平,城市越來越不堪重負,如何在城市化過程中尋求平衡點考驗著各個大城市的主政者。
現在全球有數以百計的城市政府正在宣稱自己要建設一個智能城市,IBM、華為、思科等等大型IT企業,也無不加入這一戰團。華為稱他們的方案為“Smart City(城市的信息化)”,思科稱之為“Intelligent Urbanizatior(智能城市化)”,而IBM更進一步,他們提出了“智慧城市”。
利用包括攝像頭、傳感器、GPS、互聯網、通信設備等技術手段在內的工具進行全面感測,再對這些數字信息進行充分的整合,并進行協同的運作,這是IBM公司所提倡的“智慧城市”的信息化治理流程。
“所謂更智慧的城市公共治理,是指地方政府所管轄的環境、公共事業、公民和本地產業發展中,怎樣更加智慧地使用ICT(信息、通信和技術)技術,充分地感知、分析、集成和應對地方政府在行使政府職能過程當中,包括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過程中,怎樣更加合理、更加智慧地使用ICT技術,為市民、為公民創造更好的生活、娛樂、休息等等環境,因為城市是為公民服務的。”IBM公司區域政府行業解決方案資深專家劉寶華對本刊記者說。
目前在中國,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與此類的信息和服務咨詢提供商進行合作,如IBM與廣州地鐵進行智能型交通系統合作,通過對整個地鐵系統的每個資產進行監控,用以改善廣州地鐵交通安全,提高地鐵班次的正點率以保證乘客的出行。
廣州中山醫科大學屬下醫院則開展關于醫療信息化共享的合作,對醫院之間醫療衛生人才資源、醫療信息資源和醫療文件資源共享,以及綜合醫院與專科醫院資源的共享,醫學檢驗、影像檢查結果互認,逐步實現大型貴重和特殊醫學儀器設備,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結果,重要醫療救治資源等等的共享。
此外,沈陽、昆明等城市也開始在河流治污以及環保方面探索進行信息化的治理。在揚州和武漢,則已經推行了數字化城管數據采集和信息處理——“城管通”。
當然,在許多仍然以經濟建設和GDP考核為中心的中國城市,“智慧的城市治理”仍然只是一個起步階段。
“因為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狀況是完全不一樣的,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地區,東西部有很大差異,東部面臨的問題未必是西部面臨的問題,前段時間我們跟陜西省政府談的時候,他們說我們是西部,我們還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劉寶華說,“另外還有一項工作,就是關于‘智慧城市評價體系的問題,評價體系有若干個指標,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這個問題看法不一樣,像一些國家提出零碳排放,從上往下驅動建設國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轉型的國家,我相信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這個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信息化治理中的阻礙
事實上,中國城市的管理者在過去的十
年中,亦推進了一系列的信息化舉措,比如電子政務、互聯互通等技術化管理手段,但在這一過程中,由于主要是縱向推進,缺乏橫向的整合,結果是不同的信息系統之間淪為一個又一個的“信息孤島”。這導致城市的信息化在為公眾服務上效果并不明顯。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電子政務,“電子政務實施10年,現在基本上就屬于停滯的狀態。”廣東省信息產業廳信息化推進處處長神志雄對記者說,目前電子政務僅僅停留在本部門之內的信息化,有些甚至僅僅是擺設。“僅僅是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不是‘以人為本地去進行整體的架構,以求更好地對公眾進行服務。”
實際上,過去談到了政務電子化,在線的政府,政府信息公開,更多的都是發布,后續他才會做聯動,政府很多應用在做的時候,都有一個信息交換平臺,為什么每一個部門做的應用都有信息交換平臺,但是這兩個部門之間又還不能連在一起呢?由此造成了不少信息孤島現象,同時政府的建設和管理成本也大為增加。從理論上講,應該有一個信息平臺就夠了,可以在部門之間進行交換,但是這里邊有很多問題,不必要的保密問題,部門的利益問題都沒有真正解決。
“從發改委對中國電子政務發的文來看,很多都是自我服務的應用,我們認為可把自我服務的應用轉向面向公眾、面向公民的服務,以公民為中心的服務,通過公民的服務,平臺后移,服務下延,更加貼近服務的對象,要面向公眾、面向企業,尤其是面向一些小企業。”劉寶華說。
包括中國政府在過去提倡建設的“兩網”(政務內網和政務外網)、“四庫”(人口、法人單位、空間地理和自然資源、宏觀經濟等四個基礎數據庫)、“十二金”(重點推進辦公業務資源系統等12個業務系統),都是縱向架構,而目前真正啟動對外服務的也只有“一庫”,即法人庫。
這其中涉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問題,以醫療信息化服務為例,由于目前醫療機構之間因為利益關系,并沒有建立起“轉診服務”,不同醫院間的診療和處方互不相認,這也導致信息化共享的難以推進。
如同互聯網產業的興起,只是提供了一個意見平臺而已,而真正要促進政府管理行為的變革,還在于意見反饋與接納機制的建立。建立“智慧城市”同樣亦如此,信息化的手段僅僅是一個工具和手段,要治療“大城市病”,還需要理念的開放以及創新機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