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燕
摘 要:學習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是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文章試論了音樂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指出音樂興趣的培養分為幾個方面:一、恰當選材,讓孩子喜愛音樂。二、感受音樂,調動孩子的參與意識。三、細心觀察,讓孩子體驗成功喜悅。
關鍵詞:音樂 興趣 逐步培養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音樂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樂教育不僅是讓孩子掌握一些音樂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活動讓孩子們獲得身體、智慧、情感、個性、社會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古人說得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音樂藝術給人的教育是春雨潤物無聲、厚積而薄發,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滲入到人的心靈深處,凈化人格。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先生曾經說過: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養少數偉人、天才,而是希望通過音樂教育把每個小孩都提升到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和完美的人格,由此更進一步說明,音樂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才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為一名專職的音樂教師,我積極進行音樂教育的探究學習與實踐工作,具體做法如下:
一、恰當選材,讓孩子喜愛音樂
小學生只有在興趣性較強的音樂活動中,才能真正的喜歡參與音樂活動,感受音樂的情趣。故此,教師必須在選材及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把培養和發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放到首位,選擇既有教育意義,又有趣味性的內容作為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吸引學生。如:在學歌曲《閃爍的小星》一課時,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天生活潑、好動、坐不住,而且唱起歌來"連軸轉",不知道什么時候結束。我抓住他們這一特點,采用念兒歌的形式加上用肢體語言來表現歌曲內容,將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變成他們喜歡念、愿意做的事情,一會兒就記住了,而且不易忘記,尤其是很自然地解決了“連軸轉”的現象。這樣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里,既感到了學習的樂趣,同時,也獲得了心理、生理上的滿足。在歡樂、自如、輕松的氣氛中,漸進地步入音樂殿堂。
二、感受音樂,調動孩子的參與意識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兒童生來都具有潛能,不過需要誘發培養。我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音樂的娛樂性特點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將音樂活動作為重要手段,把音樂教育寓于愉快的音樂感受和音樂表現之中。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愉快、自豪、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中,可以使孩子們學得快樂,學有所得,能感受到音樂的情感,由此而產生對音樂的情感。它的教育影響往往不像語言說教表述得那樣直截了當,而是像春雨點點滴滴滲透到兒童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起著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藝術地將每個學生推向音樂“舞臺”,使他們自然的對音樂產生“愛意”、產生“情感”,尤其是喜歡學習音樂的興趣。
三、細心觀察,讓孩子體驗成功喜悅
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在輕松、歡快、和諧的氣氛中,孩子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著它們內心的感受,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有的學生歌聲優美,還伴有豐富的表情和優美的動作;有的學生唱歌的聲音卻時有時無,他們不是因為沒有學會而不會唱,而是會唱,但因膽小害羞不敢唱。例如,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我教的低年齡段的班級中,有這樣一位很特別的學生,名叫樂樂。在入學一個月內,上音樂課時,他不說不唱也不看老師。甚至有兩天他哭著對家長說:不上音樂課。針對此情,我經常在組織多種形式的唱歌活動時,細心觀察那些特殊學生的表現,一有機會就鼓勵那些膽小的、害羞的孩子來表演。先讓他們結對子與同伴一起參與,然后逐步演變成自己表演,只要有一點進步就及時在眾人面前給予肯定與表揚。這樣使他們消除膽怯的心理,并且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讓他們對自己的表現慢慢產生信心,進而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及表現的欲望。此外,還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他們創造一些貼近生活的實踐機會,既能滿足他們表演的欲望,也培養了他們自愿參與的意識和熱愛生活的樂觀態度,從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位特殊的學生,不僅成為班里的文藝骨干,而且參加了由我輔導的校級舞蹈隊,并成功地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校園杯比賽演出以及市教育局舉辦的聯合校比賽演出,榮獲一、二等獎,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贊揚與肯定。
綜上所述,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才會樂意去學,才會去積極思維,才會受教育于輕松愉快之中。這樣,音樂課才會成為孩子們喜歡的學科。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市第三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