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蓓
語文課程的重要理念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與能力,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從以下三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課前自學,倡導自能預習
課前,學生運用已經形成的知識能力,自己獨立閱讀、感知課文。這是培養自學習慣和自主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為減少學生預習中的盲目性,教師宜擬定有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難易適度的提綱,把“讀”和“思”結合起來。常規性提綱有:1.借助工具書,自學字詞,讀通課文。2.嘗試概括文章大意。3.理清文章脈絡。4.嘗試回答思考題,并記下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二、課上互動,倡導主體檢驗
課堂上,要將自讀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就必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參與者,主動讀書,主動思考,主動發問,引發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讀書能力。如何引導呢?
1.倡導“角色”“換位”閱讀,引導學生讀中悟
“角色”閱讀能讓學生主動閱讀,可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進行理解和體驗,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記住課文的詞句和有趣的情節,還能促進學生思考文中蘊含的道理。這也是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有效途徑。
“換位”閱讀,這是更進一步的“角色”閱讀,根據不同的學習情景和要求,讓學生模仿教師、作者或其他人,講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敘述課文的重點和精彩之處,與同學討論、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等,甚至可以在閱讀中創造新的“角色”,以培養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
2.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讀中思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眴栴}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如果能夠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這反映學習的深入,是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充分調動的表現??梢砸龑W生從以下幾方面發現問題:(1)從課題發問。(2)從課文內容、語句發問。(3)從語言運用發問。(4)從標點符號使用發問。(5)從情節發問。學生初步質疑后,相機篩選出1~2個重點問題,教師以平等民主的態度與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再次思考、解決問題。
如:教《無題》這首詩時,有意給足時間讓學生自讀,交流問題,有學生提出:詩句里的“絲”和“淚”有什么特別的意思嗎?顯然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于是讓學生反復品味這句詩,然后學生討論,結果從中明確了“絲”“淚”有雙關的意思,“絲”即“相思”之“思”;“淚”即“情人之淚”,這樣完成了學習任務,嘗到了從“讀”中“悟”的喜悅。
3.傳授讀書方法,引導學生讀中感
在講讀課文的教學中,要注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指導他們怎樣讀書,使他們逐步掌握讀懂一篇課文的基本步驟:第一步初讀,讀準、讀通語言文字,了解課文的概要內容。第二步細讀,抓課文語言特色,體會思想內容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第三步品讀,抓住課文精妙之處,學習用詞的準確、句式的優美等。第四步運用,仿寫訓練,鞏固所學的內容。
閱讀能力是在學習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學生了解一般的思路和方法后,可以以篩選提煉出的重點問題作為切入點,大膽放手讓學生按照思路步驟,有序地、扎實地進行實踐,反復地讀、仔細地品味,去發現,去領悟,與人物同喜同憂,感受他從未感受過的生活,體驗他從未體驗過的情感。
4.指導學會動筆,引導讀中品
動筆,指閱讀時在課文上圈圈寫寫劃劃。如:劃出文章中的重點句子、關鍵詞語、佳詞妙句等;寫自己讀后的看法、想法、問題、評價。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動筆的指導,教給劃寫的方法,再創造實踐的機會,有利于思維的正向與逆向、發散與集中的有機結合,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發揮了學生思維的動力性和創新性。
5.引導表達,注意讀中積累
其一,對名篇佳作或課文中學生喜歡的句段,讓學生多品味、多讀、多背,使之“入于其內”,成為自己的語言。其二,重視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在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生實際中進行適當的拓寬和延深,或擴寫、縮寫,或復述、仿寫,或寫讀書筆記,再使之“化于其中”。其三,讓學生“學會在合適的場合說合適的話”。要做到“合適”,教師就要讓學生明白進行正確表達的重要性,讓學生懂得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措辭,同樣的措辭可用不同的語氣、節奏、手勢、表情。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感受不同表達方式產生的不同效果。
三、課后閱讀,倡導自主積累
閱讀指向課外,是運用學習方法,形成閱讀能力的重要一環。因此,教師要有計劃地指導閱讀,根據一學期或一個階段的教學要求,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有計劃地確定閱讀篇目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延續和擴展。如:課上學習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就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水滸傳》。在學生課外閱讀后,適時交流能為學生創造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機會??山M織開展讀書知識賽、作品欣賞會、故事會等形式,提升閱讀效果,讓閱讀有更大課堂和空間。
總之,只要發揮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就能在教學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西百色市田東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