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陽
內容摘要:在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是公共關系學課程改革和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在實踐中,要運用好案例教學,必須注意把握案例教學的基本環節。而討論作為案例教學的核心環節,也有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公共關系 案例教學 討論
一、公共關系案例教學的組織和程序
1.依據教學內容,精選案例
根據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一般案例的選擇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經典性。(2)針對性。(3)客觀性。(4)時效性。(5)啟發性。
2.學生閱讀分析案例
在這個階段,學生應認真閱讀或傾聽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關內容,要善于從錯綜復雜的案例情況中尋找問題、發現線索,對可能出現的情況有所預料并做好記錄,擬寫發言提綱。教師必須對案例的主題認真分析,全面掌握案例包含的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間的聯系,深刻領會案例的主題和涉及到的理論觀點以及難點和熱點;還要充分考慮和分析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提出的問題,如何啟發學生分析案例。
3.組織學生討論案例
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營造寬松的、民主的課堂氛圍,利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以事實為依據,正確運用解決問題所涉及到的相關理論知識。討論要緊緊扣住案例展開,學生發言要求規范、具體與明確。
4.教師點評,歸納總結
在班級討論結束之后,需要做好兩件事:第一件事,要把學生在發言中說到的有一定創新的見解加以總結,歸納出幾種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見,并結合涉及到的公關理論,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做進一步的深入思考。第二,教師要談自己對案例中所討論問題的看法。盡管案例討論沒有標準答案,教師講的也不是標準答案,但是如果教師談不出一些具有獨到之處、對學生啟迪的見解,那么這一次的案例教學是有缺陷的,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參加下一次案例教學的積極性。
二、公共關系案例教學討論環節應注意的問題
1.討論問題的提出
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個問題能否足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的興趣,為此,問題的難度必須與學生的能力相適應。教師要慎重選擇和提出問題,使學生既能夠理解,又能夠有意見可以發表。這樣,學生之間才能夠展開討論、交換論點、互相啟發,達到解決問題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目的。
2.討論的分組策略
教師在掌握班內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情況,彼此喜歡的基礎上將全班分組,并盡量把相互之間比較喜歡,而經驗和觀點又不同的同學分在一組。這樣既使小組具有較強內聚力,各成員之間又可相互啟發共同受益。
3.討論中教師的適時介入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專心傾聽,并對其謹慎地做出反應。教師不得不對小組討論做出評價時,應做到客觀公正,不帶有偏見和個人感情色彩。
教師還要做到適時、適量地介入討論,以確保討論不離開主題和順利進行。教師介入學生討論過多或過少均會影響討論效果,那么教師在什么情況下介入才合適呢?(1)注意是否枝節問題耗時太多,如果連續幾個人的發言離題太遠,教師要插入幾句簡短的話,提醒學生回到討論主題。(2)注意是否發言之間的間隔過長。如果間隔時間逐漸延長,教師要介入并弄清原因。(3)注意是否出現了事實上的錯誤。如果真是這樣,那么討論將失去有效性,這時教師要指出錯誤。(4)注意是否有尚未覺察到的邏輯錯誤。如果確實存在,教師要及時指出并糾正。
4.討論中出現特殊情況的處理
(1)無人發言。如果教師提出討論問題后無人發言,應怎么做呢?等候并打破沉默。安排合理的等候時間是必要的,因為學生需要一定時間把思考的問題加以組織并表達出來,等候30秒鐘或更長一段時間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等候時間過長,則已形成尷尬氣氛。因此教師需要詢問沉默的原因,或者大聲說出對沉默原因的猜測,如說:“第一個發言的人富于冒險精神。”可能會促使學生打破僵局。
(2)個別人發言過多或不參與討論。小組中各人發言不均似乎是很正常的。教師就課堂當時的情況應采取以下措施:對發言過多者,要求其概括主要觀點,而后轉問別人的意見;對沒有參與發言者,先問及一個事實問題,而后追問解釋性或評價性問題,引導學生發表看法。
(3)出現爭執。一個問題通常可從不同角度著手解決,不同的意見只要有適當的理由,在討論中都應該提醒學生注意。教師要循循善誘,“調和”矛盾,既勸導學生服從真理,又不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采取如下策略:不偏向其中某一方;引導學生認識到雙方的一致之處;提醒學生討論的主題;運用幽默化解雙方沖突;概括雙方觀點,提出共同面臨問題,把討論引向深入。
參考文獻:
1.丁建華,丁華. 公共關系案例與分析教程[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
2.馮平安. 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案例教學的組織和實施[J]. 煤炭高等教育,2006,(1)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市西華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