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玉
所謂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學習”與“學會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不僅要求教師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還要求教師運用反思的結果矯正其不良的教學行為,并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
反思性教學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教學實踐合理性由教學主體合理性、教學目的合理性以及教學工具合理性等要素組成,從反思內容的角度對反思活動進行分析。
(一)下面先談一下從時間的角度來認識反思性教學,用通俗的方式探討反思的時間,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課前反思,指向于未來教學,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使未來的教學設計建立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包括講授內容的難度、材料呈現方式、學生的現有水平、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了解與激發、教學技術的運用等。課前反思具體落實在教學設計中,反思的結果是形成更加成熟有效的教學方案,并帶來教學效能感的增加。
2.課中反思,指向于當前教學,對教學過程本身進行反思。包括內容呈現的順序、難易的程度、學生的接受狀況、課堂管理、教學技能的運用、師生互動、時間安排等。
3.課后反思,指向于未來教學,對教學經驗和教學結果進行反思。包括對學生的表現和發展進行評估,對教學的成敗進行分析。
(二)反思性教學大致分為五個步驟:
1.明確問題,
2.收集資料。
3.分析資料。
4.建立理論假設,解釋情境,指導行動。
5.實施行動。
(三)反思性教學的五種方法:
1.注重寫好反思日記,反思日記可以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后,寫下自己的經驗并與其他教師一起共同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點。同時學會在上課和作業批改后主動征求、了解學生的意見;詳盡記錄下教學的背景、效果、上課的具體感受、存在的問題以及經過反思后得出的解決辦法與設想等。
2.課后備課,課前預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實現程度如何,課后若不及時總結和反思,存在的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上完課后,根據教學中所獲得的反饋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課后備課有助于教師從正反兩方面及時總結經驗,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專業水平。
3.觀摩與分析。
4.職業發展。
5.開展行動研究,其過程大致是:問題——計劃——行動——觀察——反思。
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對自己發問,這些問題包括:“我在干什么?”“這意味著什么?”“我會怎么樣?”“我怎樣才能用不同的方式做這些事情?”……它有利于增強教師的反思意識,提高反思能力,經過反思后的行動就是一種更加理性、自覺的行動。唯有這樣,才能促進反思性教學的實效性、創建性。
作者單位:河北省康保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