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啟勝
摘 要:課堂教學仍然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主渠道,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途徑。一個充滿愉悅、自主學習、積極探索、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情景 興趣 教學方法 評價 信息素養
一、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動腦、動手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為此,教學中我們往往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創設情境。
1.優化新課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注意力集中到課題上來,必須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導入情境,讓學生懷著迫切的心情投入學習與思考。比如:在給學生講“查找文件”這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首先我問:“同學們,在學習計算機的過程中,你最喜歡干什么?”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游戲!”我接著說:“有的時候,桌面上或開始菜單中的快捷方式會被不小心刪掉,同學們就不會打開這個游戲了,怎么辦呢?通過今天的學習相信你就會自己來找游戲了!”引出課題——“查找文件”。愛貪玩的學生,擔心以后真的會碰到這種問題,于是也會很專心聽好這節課。一節課下來,幾乎全班學生都掌握了文件和文件夾的基礎知識以及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
平時上課,我會根據教材內容的性質特點,通過多種導入方法,使學生迅速進入所要研究的對象情景中,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2.創設課堂情景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聯系教材與學生的實際,設置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情景,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創造思維。
信息技術科學性很強,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設置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引導學生勤于動腦。例如:我們在學習“信息資源管理”時,提出這樣問題:“我們急需要聯系某人,卻到處找不到他的聯系方式了。之所以出現這種事,就是沒有很好地保存通訊信息。在筆記本、課本甚至一張便條上隨便寫下通訊地址,這樣找起來能容易嗎?即使是記在一個本子上,如果聯系人太多,成百上千條通訊地址要快速找到也很困難。我們現實生活中經常運用到大量的信息,如何讓這些信息便于檢索與使用呢?”然后,按一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分組,展開討論,研究本小組計劃,并形成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計劃主要包括人員工作的分配、研究的時間等,方案包括選取的研究實例、預計需要的資源、研究的方式等。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來領會“信息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提供一個學生主動參與、敢于創新的教學氛圍,可以使學生在教學情景中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讓他們的思維可以自由發揮,從而體會到學無止境的妙處,激發他們的上進心。
二、優選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由于信息技術課又具有一些非常突出的學科特點:突出的技術應用性、迅速的變化性和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其教學方法不能只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有其獨特性。
1.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電腦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信息技術學科中有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和一些比較單調、枯燥的練習,往往不容易被學生掌握和接受,這就需要老師多運用一些直觀的、形象的、生動的方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課自身優勢,利用好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知識內容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知識內容,或在教學中巧用生活中的實例,將抽象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或配合一些適當的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介紹文件名的知識時,學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為何要由基本名和擴展名兩部分組成,我用了這樣一個比喻:“文件的名字就像我們姓名,姓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擴展名就像文件的姓,用來區分各種類型的文件”。諸如此類的比喻,很好地幫助了學生的理解,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2.讓學生多動手,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讓學生多動手有助于養成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大膽實踐,勇于探索的好習慣。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從操作中、從實踐中去領會方法,鼓勵學生做到敢動手、勤動手,學生技能水平自然會逐漸熟練。動手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也是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動力,這種動力將極大地推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克服計算機、網絡的神秘感、恐懼感。這樣,即使每次動手只有很小的一點點收獲,也會有一種日見成效的感覺,隨之信心也會大增,學習勁頭更會越來越足。
但是,學生上機操作,如果沒有目的,只是充滿新鮮好玩的心理,或隨心所欲亂做一氣,結果一節課下來,學生會覺得自己好像什么也沒學會,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例如:把辦班報、設計課程表作為學習Word的教學任務;將制作學生成績表作為學習Excel的教學任務;將制作班級主頁或個人主頁作為學習Frontpage的教學任務。在任務的驅動下,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獲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掌握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在選擇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從而培養獨立探索和創新的能力。
3.組織協作學習,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合作精神的培養
協作學習是指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在一起,從事學習活動,互促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形式。在完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時,不僅同組同學要互幫互助,組與組之間也要利用局域網的便利,進行資源共享。同時組與組之間還要進行“較量”,開展組與組之間的競賽,能更好地促進學生間的團結協作。培養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學的良好品德。讓學生感受到同學之間不僅僅是競爭的對手,而是促進學習的幫助者。協作學習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和豐富多彩。
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動腦筋,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在教學理論指導下,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興趣,讓學生自始至終愉快地學習,主動地學習,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三、注重學生學習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學生學習評價是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評價的目的著眼于學生信息素養提高及促進學生的發展,既要考查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更要分析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探索、自主學習能力、科學探究方法能力、網上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協作學習能力、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經過文獻的查閱,選定某一名人或英雄人物進行研究,根據搜集到的資料和研究結果,制作一份關于該名人或英雄人物的多媒體演示文稿。在確定目標時,就應從以下幾項內容進行評價:①參與學習的態度;②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情感;③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技能;④信息處理能力;⑤合作學習和交往能力;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狀況;⑦研究成果,包括知識獲取與能力提高。這些評價涉及學生完成的過程和創造的成果。我們除了通過測驗、觀察、調查等評價技術方法外,還要通過成果展示,體現“展示表現”為主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效果的積極評定者。他們要積極地思考、評價他們自身的學習歷史,這是一個強有力的學習機會,還可以對所學領域的內容有進一步的感悟。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供我們借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上下工夫,認真實踐,及時總結,敢于創新、銳意進取,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盡量做到課堂教學最優化,從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信息人才。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恒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