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和
摘 要: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的互動行為。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交流除有聲語言外,還可以運用人體語言進行信息的交流。人體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明顯:它有助于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有助于對學生的了解和教育。概之,如果我們能正確運用人體語言,必將對教學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人體語言 組織教學 教學效果
人體語言是人們借以交流信息的兩大途徑之一,它能表達文字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意思,有時候比有聲語言更能傳情達意。人體語言運用得當,可以起到補充口語不足、引起學生去探索、模仿的輔助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運用好人體語言的話,可以達到以動促靜,以“無聲”促“有聲”的效果,從而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它可以使學生在接受文字語言的抽象概念時得到人體語言的形象佐證,從而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有機統一,便于理解、記憶;可以加強對班級的控制,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此,研究人的人體語言并將之運用于課堂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人體語言可分為手勢、眼神、表情、姿態、距離位置等幾個方面,現分述如下:
手勢
手勢往往是人體語言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種動作。它能增強表達思想感情時的情緒色彩,使表達更富感染力,同時使教師的情感、態度得以鮮明的體現。手勢還可以用來指導學生的行為,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諸如教師用手指點某題或某物,引導學生觀察、吸引學生注意力,用手指點某學生示意“注意!”要遵守紀律,等等。
眼神
眼神是表達人體語言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傳遞最細微的感情,曾被人們稱之為“心靈的窗戶”。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與學生視線接觸的建立,意味著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興趣,傳遞著教師友善、重視、關心、注意的情感。教師對全班同學的巡視,能使學生感到教師是意識到學生的存在的。對回答問題膽小的學生,教師投之以親切、慈祥、鼓勵的目光,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增加勇氣和力量,產生得到尊重和信任的感覺;對積極舉手并未能一時都叫到的學生,教師多看幾眼或掃視一下,學生就會感到安慰,產生未被忽視、冷落的感覺。相反,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目光游移不定或看著別處,就會使學生感到教師對他的回答缺乏興趣,就大大刺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影響了以后發言的積極性。此外,教師以注視的目光看正在做小動作的學生,使之集中注意力,能起到威懾作用,往往收到比語言警告更佳的效果。
表情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信息的表達=7%的言語+38%的聲音+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見表情的重要性。而微笑是師生交往的最富有意義的溝通途徑,微笑能強化師生溝通的功能,增強師生交往效果。微笑是一種富蘊真、善、美的語言。微笑,表明了理解,體現了寬容,傳遞了友誼,代表了贊美。在微笑中,師生的心靈得到了溝通,人格得到了升華,人情得到了融洽。如果教師愛生如子,和顏悅色,微笑以待,學生對教師自然產生好感,師生關系融洽,并由對教師的好感進而對其所教學科產生興趣,從而建立了和諧熱烈的教學氛圍,提高了教學效果。
此外,微笑意味著滿意、肯定、贊賞,皺眉顯示出否定、不滿,揚眉以示歡喜,都能從表情中體現出來。
姿態
教師的姿態是否得當,對學生、對課堂教學影響極大。如果教師講課時耷拉著頭,無精打采,那么學生聽課的興趣也會隨之降低。如果教師站姿不穩、搖晃不定,聳肩、抖腿,會使學生產生懶散、隨便的感覺而分散注意力;如果講課時,教師精神飽滿、昂首挺胸,無疑會加強言語的表現力、感染力,將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距離位置
課堂上教師可利用的空間就是教室,但如何利用這有限的空間很有講究。教師在課堂所處的位置不同,與學生的遠近距離都會給學生不同的心理感覺。教師在講臺下邊走動、邊沉思,學生也會隨著教師的身影,集中精力、反饋信息、思考問題,從而學到知識。實踐表明:教師距離學生太近,學生思維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太遠了又不太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講課中師生雙方所處的位置如何,對講課也會產生微妙的影響。教師與學生所處的相對位置,能使雙方看出對方的行為以及對行為的反應,從而起到反饋信息的作用。
總之,人體語言的運用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也是廣泛的。在新課改教學中如果能科學地使用人體語言,并與有聲語言有機結合,不僅能使教學藝術錦上添花,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創造性的學習提供廣闊的前景。
作者單位:廣東省陸豐市博美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