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鵬
課堂是學生成長過程的重要場所。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一般以“我”為中心,在課堂上突現出的是老師的“教”,而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往往被忽視,這給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如何擺脫這一制約學生自主成長的“瓶頸”?結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創設優美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有利于“開發學生創造潛能和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自由的基礎”。所謂“和諧課堂”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學生態,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激勵、自我成長、自我完善。
一、促進平等參與,提供自主成長的平臺
心理學的觀點告訴我們:只有人與人平等相處,才能認識到自我價值的存在,享受平等是每個人的追求。當學生意識到自己在課堂上充分地獲得了老師的關注,才能使其以愉悅的心情參與教學活動。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教師都喜歡學習成績好、聽話的學生,包括上課提問之類的教學活動,都選擇由成績較好的學生來參與。這就造成了不少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又有個性的學生難以得到教師的正確評價,甚至阻礙了他們的個性發展。特別是現在那種五、六十人班額教學的情況下,均衡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對于促進學生自主成長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盡量滿足每一位學生的求知需要,教學中的提問,一般宜采取學生自愿發言的形式,遇到個別膽量小或學習成績不太好長期不愿發言的學生,應經常提示他:“能說說你的看法嗎?”做實驗演示時,也可以要求那些發言較少的學生來做“助手”,幫助他們逐步鍛煉自己的膽量,形成自主參與意識。對于那些平時不太守紀律的學生,也要以寬容的心態引導他們解決心理矛盾、糾正學習上的偏差,這樣才能在整個班級中營造出一種人人平等的氛圍,使課堂教學成為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能力,追求以學會學習為目標、教與學統一的動態發展過程。
二、鼓勵積極創新,激發自主成長的欲望
“創新是一個人的靈魂”。正視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當學生獲得已有知識信息后,往往不再滿足現狀,需要生成對新的問題探索。人因為有了探索,才會有生命的渴望,生命就是在創新中不斷激勵和成長的。因此,在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同時,應注意強調對他們進行自主創新意識的培養。對于知識技能的教學,較好的激勵創新的方法是:先告之學習的目標,再引導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協作學習,最后得出結論。當遇到學生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看法時,應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引導大家對那些提出的意見進行分析、作出判定。我們始終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自主實踐和自主創新”的過程。
三、培養自律意識,調整自主成長的方向
認識自我,體現自我,關注自我,是一個人普遍的心理。一個人獲得了尊重,也就獲得了自信、幸福和快樂。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幫助每一位學生尋找到自己發展的支點,是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關心每一位學生、鼓勵他們創新外,還要經常教育他們在遇到問題時學會“換位思考”,遇到學生不遵守紀律時,不宜過多的訓斥或懲罰,教師無端的指責、訓斥、辱罵,將會傷害學生的人格,而應該多進行善意的分析和開導。逐步培養他們的自我分析能力,使他們隨時都能注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將給整個班集體帶來的影響,主動地配合老師的教學活動。長期以往,學生的自律意識將會越來越強。
不過,要使課堂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成長,還需要教師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在課堂中主動進行“角色”轉變,走下“神壇”,誠心地與學生交朋友,實現“教與學的民主與平等”。
參考文獻:
1.劉曉明,張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作者單位:廣東省韓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