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伶
新課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我國教育改革又一次深刻的變革。新的課程改革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灌輸式的講授,強調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中自己探索發現特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經歷探索過程,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讓學生模仿與記憶某些知識,應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進學生頭腦里產生探究欲望。因此,新課程下的教學過程就是主動探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盡量做到:新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索,結論讓學生自己概括。例如: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時,學生學習了周長的特征以后,很容易想到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怎樣算。教師引入課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討論總結。學生大膽探究、創造,自己總結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他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獲取了探究的快樂。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因此數學學習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二、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它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死記硬背的傳統學習方法,發揮了學生的獨立性和能動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現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已被我們的教師采納,在解決探究性問題或需要實踐、操作的環節上,我們的教師常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如:學習“千克、克”一課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為了使學生獲得“千克、克”的明確概念,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研究,在小組成員操作、記錄、觀察、分析、討論的過程中,使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能被學生具體感知。
合作是對個人有限的彌補,探究是人的本能。在合作中向同學學習,在合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討論中分享彼此的智慧,這些都清晰體現了小組合作的重要作用。
誰說數學課堂就是“一人講全班聽”的嚴肅場景?如若將理性的數學知識融入到學生們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中,又何愁學生不愛學、不動腦筋呢?讓我們“蹲”下來,寓教于樂,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為他們創設出種種輕松的學習情境,一定會收到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三、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教學中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設計的。因此,活動情境的設計,必須要符合兒童的認識特點和興趣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促進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小學生學習數學之前,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有善于思考的大腦,他們喜歡有童趣的、有挑戰意義的素材。多媒體技術正好實現了兩者的和諧統一,他管理的信息不僅有文字,還包括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可以讓某些信息適時再現、隱去、定格、放大、特寫,也可以根據需要快速、準確地作圖。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創設教學情境,也可以把一些圖形、體題目的分析過程預先存儲在電腦中,課堂上適時展示。這樣極大程度上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師調控教學信息的能力。另外,利用多媒體信息,可以創設協作和自主學習的環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索,親自體驗,從而明白:任何知識都是通過人們的艱辛努力發現和探索得到的。如在教學“9加幾”的口算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打出一個運動場景,然后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生龍活虎的比賽場面,來吸引學生入“場”。接下來把主景放在看臺上的飲料上面。提出問題:有多少盒?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交流。之后請一些學生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他們說出自己喜歡那種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師都給以肯定。接下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踢毽子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要求學生從圖中找出解決問題所需的數據,解決問題的條件。引導學生討論、計算,然后鼓勵學生從畫面上提出新的問題,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利用信息環境,學生變傳統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地探索學習,從而體會到作為一個研究者、發現者的快樂。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應是教師幫助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多相互動、動態生成的“活”的課堂。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劉宋鎮大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