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霜
數學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它是學好物理、化學和計算機等學科的重要基礎。學好數學,對于培養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認識數學的科學和文化價值,形成理性思維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進入高中以后,許多學生數學成績下降,而其中不乏小學、初中數學成績的佼佼者。造成高中生數學成績不佳的原因有多個方面,教師應采取相應的對策以解決這一實際問題。
一、影響數學成績的因素
1.基礎較差
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大部分學生“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數學成績不錯,其實他們“欠”了很多“帳”而沒有意識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欠”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帳”,他們把精力花在了解難題上,直接影響了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二是“欠”運算之“帳”,在初中階段,重“推理”輕“運算”現象十分突出。由于運算不過關,導致高中學習常常出現“會而不對”、“錯而不會”的現象。由于欠帳較多,影響高中課堂的學習。
2.被動學習
有些同學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如表現在:不制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不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而沒聽到“門道”,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等。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3.學法不當
相對說來,高中階段學習具有知識量大,難度大,綜合性強,能力要求高等特點,很多學生對此了解甚少,仍沿用初中那一套學習方法對付高中階段的學習任務。欠思考,理解問題膚淺,不善于記憶,不善于歸納和總結。相反,有的學生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聰明”,課堂上盲目應答,長此下去,會使學生養成不動腦筋的懶惰習慣,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準備不足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如不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就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
二、提高成績的主要措施
1.仔細閱讀教材
通過仔細閱讀教材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逼迫”那些不愿動腦筋的學生不得不去思考問題。一般可要求一節課內容閱讀兩次。第一次上課前閱讀,要求學生閱讀課本時,不能象蜻蜓點水或看小說一樣,因為課本的編寫是專家長期學習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的情況下完成的,因此要求學生先逐字讀,后逐句讀,再逐段讀,最后整節讀,最大限度地讀懂各字、句、段的含義,歸納本節內容的“中心思想”,對本節知識有一個初步了解。第二次是課后閱讀,對所學課程研討后,檢查、總結自己的閱讀情況,哪些地方沒有讀透,帶著問題再閱讀,并在書的四周空白處記上一些自己的簡要體會以及有利于記憶的、帶提示性的只言片語,以便隨時查閱,方便學習。
2.學會認真思考
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一題多想。在解題的學習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進一步去“想”,這道題運用了哪些概念?主要考查了什么知識點?能不能變?能否推廣?推廣后有多大價值等等。我們知道,有些證明題方法簡單容易,其價值往往也不被人所注意,然而在這簡單容易中卻潛藏著不凡,可啟發學生用常規方法給出證明后并未罷休,而是請學生思考,有沒有非常規證法?經師生共同努力,又給出了九種方法,用到了二次函數、函數的值域、點到直線距離公式、三角中的萬能公式、橢圓的離心率、定比分點、直線的斜率、均值不等式等背景知識,而且發現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結論可以加強。此外,還向學生指出,上述九種證法滲透了方程、函數、數形結合、等價變換、分類討論等常用的高中數學思想,使學生的思維范圍得以拓寬。
3.勇于提出問題
在課堂上,學生要勇于提出問題,尤其是反提問題。課堂上要打破“老師提,學生答”的傳統,讓學生反思后根據自己學習的需要向老師提出問題,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問題,不斷提高自己水平和能力的空間。
4.防止急躁情緒
高中生畢竟年齡不大,閱歷有限,為數不少的高中學生比較容易急躁。有的同學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同學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讓學生們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識、發現新知識的積累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5.加強課后輔導
高中數學中易分化的地方多,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難度大、靈活性強等特點。教師應當采取多次反復、加強輔導、開辟專題講座、指導閱讀參考書等方法,將出現的錯誤提出來讓學生們議一議,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通過變式練習,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以達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作者單位: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