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所謂“積累”指的是學生自我構建寫作的“材料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積累對寫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對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指引,開發寫作教學的資源,即開拓了寫作教學的空間。在整個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積累素材,要不斷拓寬學生閱讀的領域,引導學生從“我”的世界走向“周圍”的世界,從“我”的生活走向“社會群體”的生活,從作文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
一、閱讀積累
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在其作文教學論著《作文:研究、理論與應用》一書中對“閱讀能否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興趣及能力”、“作文能否進行專門訓練”等問題進行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學生自發的課外興趣閱讀有助于培養寫作興趣,發展寫作能力,增加課外閱讀比增加專門性的寫作訓練更有效;學生作文中的表達方式和結構方式等因素是可以并且能夠教會的,但其他因素教不會。”因此,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教師不應把大量的時間耗費在講評和專項訓練上,而應放手讓學生去讀。讓他們走進閱覽室,博覽群書,廣收博采。閱讀課外書不應要求整齊劃分,不應硬性規定讀某一類文章,應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空間,如此收獲才會很多。
二、語言積累
積累語言的方法多種多樣,如讀寫結合、讀書筆記、閱讀交流會、觀察日記、滲透式積累等。此外,可從學習論出發,著力研究積累的新途徑,動用多種感官積累材料。如引導學生積累并比較文章的“鳳頭”、“豹尾”,學習借鑒其寫作技法,并要求學生在日記和隨筆中有意識地利用所積累的內容來擴寫、仿寫、改寫、創作故事,學以致用,在運用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過這樣積累,凸現學生語言的個性,提高語言表現力。
三、生活積累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可見,寫作要堅持貼近生活,向生活要材料。著名作家梁曉聲則認為中學生寫好一篇作文的前提“第一是觀察的能力,第二就是對于人情事理的分析能力,第三點就是他的情懷感受。”觀察生活是學生寫好作文的主要元素之一。
1.親近自然
古代的文人墨客,接近自然,親近山水,純凈了思想升華了感情,留下了許多名篇佳句。然而今天的學生對自然卻是熟視無睹。因此,教師要努力喚起學生對自然的感情,引導學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去觸摸,用心去感受去聯想。從而激發他們對大自然強烈的熱愛之情。
2.體驗生活
作文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集中反映,要想寫出好文章,必須要有豐富的社會生活做基礎。
因此,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具體要求:(1)可根據時代特點,多介紹一些熱點、焦點話題。(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變化,如人們思想、生活水平的變化等,并用日記或作文的方式加以記錄。(3)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常回家幫家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農活,并鼓勵學生把做家務、干農活的過程寫下來,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錄下來。為加深學生對勞動生活艱辛的體驗,還可組織學生圍繞“勞動”話題,結合作文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在勞動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討論之后再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從而進一步提高作文的質量。
四、反思積累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中就要不斷向學生宣揚“經驗+反思=成長”的理念,要求學生留心身邊人物的想法,反觀自己的情感世界,關注書中人物的感情,思索書中人物的情感走向,閱讀優秀范本,摘錄并仿寫關于人物思想情感的佳句,學會議論,學會抒情,從而寫出有深度有廣度的文章。
總之,“厚積薄發引來源頭活水。”寫作積累是長期的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急功近利。在作文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還有很多,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加強這方面教學改革的思考力度,要注重對學生積累的評價,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積累習慣的養成。
作者單位:靖江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