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衛國
《九色鹿》是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想了很多。怎樣讓學生理解調達和九色鹿的人格特點?怎樣把課文揭示的道理內化為學生的心靈感悟?怎樣避免討論式變為一問一答的滿堂問?怎樣把討論與訓練能力相結合?當學生過分談論動畫片《九色鹿》時怎么辦?當學生過于沖動,夸張地進行人物角色表演,使課堂秩序過于“熱鬧”,乃至失控如何應對?這時我想到了巧設情境,趣教《九色鹿》。改變通常的順序教學,要求學生進行課本劇排練的形式進行教學,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小學生均有較強的表現欲,非常喜歡角色扮演的表達方式,樂于進行展示個性和能力的“演出”。在初知課文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下面我們來進行課本劇《九色鹿》的排練,在正式演出之前,要集思廣益,請大家來出謀劃策,共同演好這出戲。學生頓時興奮起來,紛紛發言。
水到渠成,我在學生的歡呼雀躍中把課文的順序講讀,適時進行了改變:
①分段的訓練變為:要求學生為這則課本劇設計幾個場景(森林、王宮、森林)。
②學生對人物外貌描寫的理解變為:請同學們當一當化妝師,為調達、九色鹿、國王等來化一化妝。
③課文內容的概括、復述變為:請“××大編劇”(對學生的趣稱)介紹劇情。簡單說說課本劇的要點,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詳細介紹劇情,其實是在進行復述訓練。
④課文背景、環境的了解變為:怎樣對這則課本劇的場景進行布置?需要哪些道具,可以制作哪些裝飾物?
⑤人物特點的體會變為:請“××大導演”(對學生的趣稱)來說戲,指導演員如何進行表演,怎樣通過神態、動作、語言等來展現人物特點。
⑥課文的朗讀變為:請“著名演員××”(對學生的趣稱)進行表演。情境交融,學生的表演聲情并茂,朗讀抑揚頓挫。
⑦課文中心的揭示變為:請“××大臣”(對學生的趣稱)為國王寫一則告示(圣旨),頒發國王重罰調達、不許傷害九色鹿的命令,并能說清楚原因,要能讓全體老百姓都明白其中的道理。
……
教者當知悉小學生的自控力有限,思維、分析能力均在發展階段,往往激情所致,偏離正題。這時就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因勢利導,“撥亂反正”。
同樣的教學內容,由于討論方式的改變,學生的參與熱情大大高漲,思維度趨于深廣。喚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和合作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達到了訓練語言,啟發思維,提高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李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