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川
教育家指出20世紀的教育是“素質教育”,21世紀是“創造教育”,即“求異教育”。無論什么樣的創造行為和創造活動,都是以個體的方式為特征并得以體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人的求異行為直接關系到創造活動的成效.而后進生的“求異行為”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上課不專心,老師讓向東偏往西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行為。對于后進生的這種突出表現“求異行為”的行為,教師若加以引導,那么這個學生的創造活動一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一、應肯定后進生的求異行為
人類進步離不開創造,創造活動離不開求異思維。求異思維的表現特征為求異行為,而后進生所具有的靈感性的求異,為其創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許多科學家都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求異能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伯格說:“很重要的一個素質是創造性,是在對自然的改造上所表現出來的,不要安于書本上給你的知識,給你的答案,你要嘗試一下,嘗試發現有沒有新的東西,有沒有與書本上不同的東西,這種素質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區別最好與次好學生的標準?!卑殡S著21世紀的腳步,一個人的適應能力不在于分數高低,而在于其所具備的“創造能力”的大小。因此對“后進生”的求異行為,教師不應以斥責、壓制的心態對待。
二、對后進生的求異行為應正確引導
“后進生”所具備的求異行為與教師所要求的求異思維之間可能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和發現后進生的求異行為的閃光點,并加以鼓勵和引導,使后進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勢,發現自己的缺點,并針對自身特點實現自身的不斷超越,消除自暴自棄、自卑、厭倦、抵觸的心理,使其伴隨著學習和思考的是興奮、激動和發現真理的驚喜,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使這種情緒的體驗強化和影響后進生的求異行為,促進其創造力的更大發展。
后進生成因是多面、復雜和長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從源頭挖起,才能“藥到病除”。應本著理解的原則,摸清其犯錯的原因和動機,想辦法接觸他的同學和交往的朋友,還可采用通電話、家訪等多種形式與家長聯系,從側面了解其學習生活的背景、家庭教育背景、人際關系背景、心理發展過程、成長經歷等等,為轉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后進生的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轉化過程中,后進生故態復萌,出現多次反復,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對這項十分艱苦的工作,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的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反復抓,抓反復”,因勢利導,使后進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如果沒有一個長期、耐心教育轉化后進生的心理準備,教師很容易喪失對他們的信心,甚至認為他們已經“無可救藥,朽木不可雕也”。要知道“一鍬挖不出一口井來,一口吃不出一個胖子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長的時間,更何況是塑造人的靈魂呢?
總之,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求異教育,從根本上主要還是充分體現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更應使學生的自我意識得以充分發揮,在求異教育中真正成為指導學生認識事物和引導行為的最高調節者。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上莊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