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耀榮
〔關鍵詞〕 地理課;研究性學習;教師;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A)—0038—01
地理學科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利于學生關心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學生關注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參與社會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于地理學科涉及面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作大量的野外考察、社會調查、走訪問卷等工作,要把課堂上學到的基本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才能較好地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因此,教師在與學生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顯得非常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其作用超過了在傳統教學中的作用。
一、教師的設計者作用
1. 設計疑問,激發情趣。由于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主要是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索的過程,整個學習過程都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對本學科知識的興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難而進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習的內容、層次、進度設計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 創設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圍。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于教師站在講臺上講,而且怕老師提問,在心里設置了心理防線,在這樣的課堂氣氛和心理氛圍中是無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因此教師要走進學生,融洽與學生的關系,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3. 設計探究的情境,模擬研究的過程。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情境中發現問題、選擇課題、設計方案的過程,通過主體的探索,研究解決問題,從而體驗和了解科學的探索過程,形成自主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創新能力,增長知識,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通過探究過程,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積累知識的方法是研究性學習關注的三個目標之一,而不在于學生真正發現什么,創造什么。因此教師要設計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去經歷科學的發現過程。
二、教師的組織者作用
1.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教學形式。要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調查研究。根據研究的內容,依照學習者的性別、性格特點,組織好合作學習、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2. 教師是各類研究活動的組織者。在實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很多實際問題教師不一定勝任,必要的時候要邀請專家學者舉辦學術講座、論壇等活動。組織好學生的學習經驗交流會、學習成果評價會和開題、結題報告會等學術研究活動。
3. 教師是課程資源開發活動的組織者。研究性學習形式是多樣的,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需要多方面的活動資源,形式可以多樣化,如,在校內查閱資料、動手實驗,到工廠、社區、家庭調查,這些活動場所都需要教師精心組織安排,這些資源的開發需要教師進行資源特點方面的分析研究。以防因活動組織不當而浪費時間,影響研究性學習的效果。
三、教師的指導者作用
1. 指導學生確定適合的研究課題。學生確定什么研究課題是地理研究性學習全過程中關鍵的第一步,課題的可行性是保障研究性學習有效開展的基本條件。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和研究成果的質量。教師應注意引導并與學生一起參與課題確定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指導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組織參與課題的集體討論,教師既要堅持學生自主性的原則,又要引導學生走出誤區,師生共同研究討論,并根據不同學生生活的具體環境和家庭條件以及興趣愛好,確定最佳課題。如在農村生活的同學可擬訂有關農業生產、農作物分布結構、山區經濟開發等方面的課題;在城市郊區生活的同學,可以調查郊區的農業區位因素特點,開展河流污染狀況的調查、探究,垃圾的處理等課題;城區的同學可以了解工廠、商業、交通的布局情況及區位因素,城市空氣和環境的狀況,垃圾分類以及城市水污染的問題等等。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題分類和可行性論證時,要本著尊重學生的原則,以平等的態度參與。
2. 幫助學生選擇、制訂最佳的研究方式。學生剛從依賴于老師的傳統課堂轉入自主的研究性學習上,常常感覺千頭萬緒無從入手,這時教師的作用就是要把學生扶上“馬”,這種扶持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調動和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和學習創造力。當課題確定后,教師可以提出幾種方案,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課題內容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并給予適當的指導,也可以參與學生的討論,根據課題確定最佳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