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彤
摘要:由于工業旅游能帶來額外的效益,工業旅游項目呈現從省會城市和工業發達城市向中小城市擴散勢頭。在缺少著名工業企業的情況下如何開展工業旅游項目?如何將工業旅游產品與目的地原有產品結合起來,增強目的地的整體吸引力?本文以廣東中山為例進行深入探討,提出傳統旅游城市工業旅游的開發原則,開發思路以及開發模式,以期為眾多的中小型傳統旅游城市提供可參照范本。
關鍵詞: 工業旅游;傳統旅游城市;開發;中山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1—7740(2009)07—0025—03
一、引言
工業旅游是伴隨工業發展與旅游產品深層次開發而出現的,以市場為導向,以工業資源為主要吸引物,通過對資源的整合或二次開發,突出工業資源的吸引力,并將其轉化為旅游資源,以滿足旅游需求、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為目標的專項旅游形式和企業發展項目[1]。從產業發展的視角看,工業旅游應該是推動城市工業和旅游業共同發展的一種活動或工程,從城市發展的視角看,工業旅游從經濟和文化角度革新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發展的原動力[2]。開發工業旅游可以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國早期的工業旅游項目主要集中在省會城市和工業發達城市,在全面進入工業化時代的背景下,許多原本以傳統經濟為支柱的中小城市紛紛提出“工業立市”的戰略思想。由于工業旅游能帶來額外的效益,工業旅游項目也向中小城市擴散,但是這就給管理者提出了嶄新的課題:在缺少著名工業企業的情況下如何開展工業旅游項目?如何將工業旅游產品與目的地原有產品結合起來,增強目的地的整體吸引力?本文以廣東中山為例,中山市是我國改革開放后旅游業起步較早的城市之一,并于1999年提出“工業立市”方針,應該對眾多的中小型傳統旅游城市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二、中山市發展工業旅游的條件分析
1.中山市工業發展現狀分析
中山工業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在珠江三角洲并沒有明顯優勢,但擁有“一鎮一品”的特色產業、十三個國家級產業基地以及三十多個工業園區。并以區域特色經濟為依托,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成功地舉辦了包括國際休閑服裝節、國際燈飾博覽會、國際電展會等大型專業博覽會,吸引了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客商光臨。
中山旅游業具有良好的基礎,又有一批特色企業,以及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生態城市環境,因此具備開發特色工業旅游的條件。
2.中山市工業旅游現狀與問題
為鼓勵特色企業發展工業旅游,政府對“咀香園”食品廠等特色企業采取減免部分稅收和(或)將企業作為政府定點接待單位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應。目前咀香園食品廠、伊泰莉娜DIY地帶已成為中山首批國家工業示范點。2006年,“咀香園”接待游客超過20萬,“伊泰蓮娜”接待游客超過18萬。雖然這種新型旅游產品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因企業本身知名度較低、規模較小、內涵挖掘不夠、過度重視購物旅游,無法完全滿足游客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從而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必須進行產品創新。
三、工業旅游產品開發原則
1.綜合開發,整體與局部相協調
確保工業旅游的開發對現有的旅游業形成互補,能增加當地的旅游吸引力,改善旅游容量及其他有益于旅游業發展的條件,增加旅游業發展的潛力;考慮開發經營者的能力,確保工業旅游開發的具體項目在經濟上可行;工業旅游的開發必須遵守旅游目的地的政策、法規及規劃的要求。
2.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主要考慮現實容量和心理容量兩者都不能超過工業企業的最大承載力,確保工業旅游的開發不會對工業生產帶來負面影響,如污染生產環境、干擾工人正常的生產,或破壞人們對工業產品原有的良好印象;確保工業旅游的開發沒有危及當地居民的道德和社會生活。
3.驚奇性與安全性相結合
工業旅游往往是在工礦企業的生產現場開展的,容易使游客產生大開眼界的現場震撼感,但正因如此,不安全因素也相伴相隨。在進行旅游產品設計的時候要設置必要的隔離和提示,比如紅外線感應的安全提醒裝置就是不錯的選擇,既不影響生產現場的完整性,又能發揮必要的警示作用。
4.休閑娛樂、科普教育和促銷產品的功能相結合
中山客源中年齡在25~44歲的游客占總體的47%,其次是15~24歲,占32%,兩者合計占79% [3]。年青力壯的游客樂于參與,勇于自我挑戰,因此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應強化娛樂功能,并通過體驗的方式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另外,據一項以到新西蘭旅游的國際游客為調查對象的《國際旅游者消費調查》統計表明,人均購物支出數據著重強調三類群體,分別是單身的年輕人、年輕夫婦以及喪偶者[4]。因此,可以考慮在旅游過程中對游客進行適度的促銷,比如設團購優惠價、廠價直銷等,以提高經濟效益。
5.突出獨特性,不斷創新
突出中山市工業“傳統城鎮特色經濟典范”, 體現香山文化在當地工廠企業的特點。根據當地旅游產品特征、市區和外圍鄉鎮工業旅游點的輻射連通,以及各具特色的景區(點)連接成經緯交織的網絡,從而構建合理有效的工業旅游地域結構系統。但新奇的方法和獨特的構想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因為經驗表明,一旦人們發現某個景點成功,競爭者會很快仿效。因此,以新穎取勝的景點必須不斷地尋找下一個新奇的方法和獨特的構思[5]。
6.深度開發
中山每年都舉辦一系列有特色的會展或節慶,當中也包括了以“一鎮一品”為主題的會展。以會展為核心,策劃特色工業及其配套產品的深度考察旅游,完善相應的旅游服務設施,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時也有助于會展本身的成功。
四、中山市工業旅游產品開發思路
中山工業旅游產品的開發應圍繞“現代生態工業·傳統特色城鎮·和諧人居環境”的總體形象系統打造,以香山文化和現實城鎮形象為依托,策劃具有中山特色的工業旅游典范。
1.三位一體,聯手開拓
政府、工業企業和旅行社可以聯手開拓“工業旅游”市場。政府要在工商、物價、稅收、財政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工業企業要設立相應的旅游管理部門,完善管理制度,使工業旅游逐漸進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良性循環;旅行社負責線路設計和市場營銷,共同做好“工業旅游”的策劃及推廣工作。
2.設“工業博物館”
由于各有關企業分散在全市各鎮,而游客在城區活動的頻率最高,所以最好在城區游客集散地設置以工業旅游為主題的博物館,可以依托岐江公園而建,全面介紹本市工業概況。岐江公園原址為粵中造船廠,粵中造船廠歷經新中國工業化進程,沉淀為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
3.提高可進入性,完善配套設施
改善旅游交通,提高有關工廠企業的可進入性,在主要的交通道路設置清楚明了的指示牌。
各有關工廠企業完善配套設施,包括設旅游部全面負責工業旅游項目的策劃、營銷工作,從整體上規范和美化廠區環境,要有專供游客使用的休息場所和參與體驗生產過程的區域,在工廠入口或入口附近設游客接待站、參觀游覽示意圖,修建旅游廁所,提煉企業人文精神,利用圖文、聲像、光電等手段反映企業文化和產品特點,有條件的話配置環保旅游觀光車等。
設計動漫人物作為工業企業視覺形象代表,廠區門口有這些動漫人物歡迎游客,其產品也可以加上這些標識。以這些動漫角色為主角拍攝一個宣傳短片,在互聯網、電視和公共空間的宣傳屏幕播放。
4.深生態發展戰略
深生態理論認為,大自然是一個互相影響、互相依賴的共同體,每一個有生命的事物對大地的健康運作都是重要的,人類生命的維持和發展,依賴于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中山社會的和諧發展更多的體現在經濟和環境的協同發展,這說明工業化發展并不一定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應該在深生態理論的指導下,以超前的發展眼光進行規劃,硬件建設包括生態風景廊道及游徑系統的構建、企業生態景觀設計、企業生態工藝流程展示,軟環境的營造主要反映在綠色生態營銷理念。
五、中山市工業旅游產品開發模式
工業旅游既是專項旅游活動,也是企業發展項目,進行工業旅游項目策劃和設計時必須同時兼顧市場需求和企業自身資源條件。中山工業旅游資源多樣性和產業聚集化的特點決定了工業旅游產品可以進行多層次設計,即既可獨立開發也可聯合開發。由于開發動機和經營目標的不同,中山市工業旅游產品可采用以下四種模式:
1.“公園休憩+博物館科普”模式
城市的發展使城市工業重心向城外轉移,城內舊的工業區逐漸被廢棄、拆除,“公園休憩+博物館科普”模式主要是對工業遺產進行合理利用,將其改造成休憩公園和青少年教育基地。這種模式的主要目標是為社區提供休閑場所設施,使游客受到教育,遺址保存,提升城市品位。
中山岐江公園是將工業遺產轉換為城市開放空間的經典之作,是節約型城市景觀設計的國際典范。園內利用舊廠房改建成中山美術館,但使用并不充分,可以在此基礎上開設中山工業博物館,幫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觀賞岐江公園,進而對當地的工業發展有概括性的認識。此舉也符合中山市建設系列特色博物館的思路。
2.“觀光+DIY”模式
這種模式的主要目標是推廣企業形象、教育和創收。
游客的參與欲望越來越強,工業旅游產品應滿足游客的體驗欲望。在產品設計上,除了通常的參觀廠區、生產線,產品展示之外,還要進行產品的縱深性和延廣性開發,對于食品、飾品這些游客可以親自動手制作的產品類型設置DIY地帶,還可以擺擂臺,比如裝臘腸比賽、打餅比賽,記錄下每位參賽者的成績,選出每團冠軍、每周冠軍、每月冠軍和季度、年度冠軍,給每團冠軍發給該工業產品作獎品,凡參賽者給予折扣購物券,而對每月冠軍和季度、年度冠軍則通過媒體和旅行社進行消息發布和獎勵,這無疑又是一種別出心裁的廣告宣傳,也是吸引老顧客再次光臨的溫馨促銷手法。
3.“觀光+科普+直銷”模式
這種模式的主要目標是推廣企業形象和獲取經濟利益。
對于較為大型的工業產品如電視空調等,不便DIY,但是可以設直銷價、團購優惠價,保證實際價格比市面劃算。另外,一些工業企業由于在開發初期缺乏必要的開發管理人員,決定了其工業旅游開發首先從“觀光+科普+直銷”模式開始,主要讓顧客了解產業的發展狀況和該類產品的生產工藝,以工業旅游為載體,成為工業產品展示、營銷的一個重要窗口。
4.“景區+工業企業”模式
當工業旅游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時,適宜采用“景區+工業企業”模式,工業旅游的開發要主動融入城市原有旅游產品結構。在旅游線路組織時,應該有意識地強調某種文化主題,使旅游過程成為一種意境體驗流程。多種資源組合構成內涵豐富的旅游產品,可以滿足游客的多樣需求,豐富整體產品內容。這種模式的主要目標是增加游客數量,為本地帶來經濟效益,提升城市品位。
六、結論
面對服務經濟、體驗經濟的到來,如何將服務業引入企業經營管理中是眾多傳統工業企業所面臨的時代難題。由于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印象是一個整體印象,因此地區需要代表地區內所有的旅游企業,以一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作為營銷主體加入市場的競爭。在開發的早期,由于資金的投入、運作模式的陌生等原因,可能有一些工廠企業不愿意參與,因此有必要由政府主管部門介入,運用行政命令和政策扶持雙重手段,恩威并施,使各有關企業配合,以當地的特色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工業旅游、會展旅游和商務旅游。在工業企業個體規模不大的情況下,走集約化發展之路,形成特色產業的傳統城鎮也可通過發展工業特色旅游項目為當地的建設增加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寶恒.我國工業旅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2]王偉偉.論工業旅游對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J].商業時代,2006,(1).
[3]中山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5—2020)[M].北京: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4.
[4][美]亞伯拉罕·匹贊姆(Abraham Pizam),(以)優爾·曼斯菲爾德(Yoel Mansfeld).旅游消費者行為研究[G]//舒伯陽,馮瑋主,譯.大連:東北財政大學出版社,2005.
[5]顏亞玉.英國工業旅游的開發與經營管理[J].旅游管理,2005,(19).
[責任編輯陳淑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