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琴
[摘要]基于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的涵義,探討女性農民工就業特征,分析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面臨的困境,提出有效策略——實施全方位的教育培訓。通過改革培訓機制,建立“四位一體”的培訓基地等方式,全面提高女性農民工自身素質和技能。
[關鍵詞]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教育培訓
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推進,“農民工”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但在現實生活中,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仍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與不足。
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即國家或組織對管理范圍內的所有女性農民工進行身體保健、正規教育、智力發展、職業培訓和啟智服務等,以提高女性農民工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挖掘女性農民工的潛能,促進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女性農民工就業特征
就業時間有“潮起潮落”。由女性自身特點所決定,女性在家庭中的壓力很重,導致女性農民工的就業比較特殊。從女性農民工就業生命周期看,15-20歲這個階段,是就業的“黃金期”,即第一個“潮起期”;20歲以后,由于結婚生育,勞動力下降,形成一個“潮落期”;35歲左右,形成第二個“潮起期”;50歲以后,勞動力下降。
就業過程中雙重角色沖突。現代女性獨立意識逐漸增強,走出家庭參與社會建設,承擔著家庭和工作的雙重責任,扮演著雙重角色。在雙重角色中,女性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但同時飽受雙重角色沖突之陣痛,尤其是已婚婦女經受體力、精力、時間、情感等方面的重壓,在面臨事業與家庭矛盾時,往往難以抉擇。同時在市場經濟競爭機制下,很多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原則,使得女性勞動力受到歧視。
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面臨困境
基數龐大。據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底,我國農村現有2.5億農戶,9億農民,鄉村從業人員有5億多,其中男性為2.69億人,女性為2.35億人,鄉村女性從業人數與男性相差無幾。由此可見,女性農民工在我國當前農業生產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基數龐大,如果對其開發得當,就能轉變成人力資本優勢。但是,由于社會世俗觀念的偏見及女性自身等多方面原因,女性農民工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就給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帶來困難。
質量不高。體現在:第一,文化素質不高。人口問題主要是素質問題,素質決定觀念,決定就業狀況,也決定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反映人口素質提升的重要指標——受教育程度,是農村全面小康綜合評價系統中的重要指標。由于受“女子無才便是德”、“重男輕女”等傳統觀念的束縛,造成女性文化素質不高的局面。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中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己有改善,女性文化素質有了一定提高,但總體而言,我國女性農民工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農村女性小學及以下文化占52%,初中文化占36%,高中文化占10%,大專以上文化占2%;女性文盲半文盲占文盲總數的61.2%;在輟學、失學兒童中,女童占60%以上;女性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僅為6.8年。第二,就業技能較差。據資料顯示,在全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約有3.4%,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僅有0.13%,接受過短期培訓的為20%,三者總計只有23.53%,而其中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只占9.1%,沒有受過任何培訓的占76.47%,甚至有一些人為文盲或半文盲。可見,在農村中,勞動力的就業技能是不高的。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女性農民工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缺少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教育培訓: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選擇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可見,要想對女性農民工進行人力資源開發,也離不開教育培訓,因此,各高校應為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創設良好條件,從整體上扎實提高女性農民工自身素質和技能,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培養領跑者,實現開發的整體推進。培養女性農民工領跑者,通過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院、成人高校等機構的培養,使他們成為懂知識,并掌握一定技能的科技創新的領跑者,也是農村新品種、新項目研究和技術工藝革新的領跑者,同時也是學有所長走向城市就業的領跑者。
實行多樣化培訓,滿足開發的個性化需求。培訓課程多元化。培訓課程應結合女性農民工自身特點,盡量做到各取所需,力爭以市場為導向,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女性農民工的不同需求。
首先,開設基礎課程。根據女性農民工特點開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基礎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女性農民工充分理解女性的特點、優勢與劣勢,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夯實基礎,從而提升素質。
其次,開設通識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女性農民工熟悉各學科相關知識,了解相關的各種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并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法律維權;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知識,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掌握創業的相關知識,學會規避創業中的各項風險;掌握投資相關知識,學會正確理財。
再次,開設職業技能課程。根據我國職業標準和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和操作規范的要求,以定點定向培養為主,開設家政服務、餐飲、酒店、保健等各種行業的培訓。
培訓班級多樣化。根據女性農民工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的實際情況,可以開設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的培訓班。開設全日制班、半日制班、周末班、晚間班;也可以開設函授、自考班,保證女性農民工可以結合自身需要隨到隨學。
培訓路徑多樣化。可以與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合作,共同培訓;可以與市場合作,把培訓和市場結合起來;也可以與企業合作,把培訓和企業結合起來。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市場、企業共同參與培訓是提高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路徑。
教學方法多樣化。在培訓中,可以采用講授法、啟發式教學、實驗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學方法,也可以采用舉辦教育論壇、開展個人競賽、組織外出參觀考察等各種方法讓女性農民工快樂學習。
培訓費用靈活收取。盡量減輕女性農民工在費用上的負擔,可以考慮分期分批收取相關費用,即可以考慮按學分、按課時、按課程模塊計費的靈活收費方式,把全部學費分攤到各個學分、各有效課時或有效課程模塊,根據課程質量和教師教學的實效性以及選用教學手段的不同分別計費。
改革培訓機制,彰顯開發的靈活性。改革投入機制。可以嘗試改變過去政府將費用單一投入到學校、培訓機構的做法,將費用投入到受培訓的女性農民工身上,使投入的權利掌握在培訓者手中。這點可以參照浙江省長興縣的做法,這種做法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試行“教育券”,把政府有限的錢直接補給支付能力低的受培訓者身上,讓受培訓者自己去選擇培訓者,有利于在培訓機構間展開競爭,讓市場對培訓機構進行優勝劣汰。
改革教學管理機制。根據女性農民工自身特點,對于基礎課、通識課等課程可以與女性農民工共同協商統一時間集中學習,學制上采取系統培訓;為了照顧女性農民工合理分配學習與勞動的時間,也可以采取“一技一能”的短期培訓或者超短訓班培訓的形式。
也可以實行學分制,女性農民工可以根據自身不同情況,學完一個方面的內容獲得一定學分后,可以繼續學習直到獲取相關證件;如有特殊情況,也可以考慮隨時放棄、隨時學習,在時間、精力、經費允許的情況下再回來繼續學習,以前獲得的學分同樣有效,可以累加。
構建“四位一體”的培訓基地,凸顯開發的競爭力。“四位一體”指集技工教育、技能培訓、技能鑒定、實訓基地為一體的就業培訓基地。構建“四位一體”的培訓基地,可以避免應試教育中受教育者只求獲得文憑的現象,讓女性農民工參加培訓后,既受到了教育,又提升了素質,既學會了技能,又獲得了就業需要的證書。因此,經過培訓后的女性農民工參與就業,就有了就業的籌碼,提升了競爭力。
利用遠程培訓平臺,力爭開發的公平性。遠程培訓,可以提高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的積極性,以信息化帶動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可以實現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的公平性。農村現代遠程培訓,突破了性別歧視,不分男女,可以平等享受學習機會;突破了時間限制,只要個人時間允許,隨時隨學;突破了地點限制,不需到固定的教室,只要有網絡連通,搜索到遠程培訓網址,就可學習;一定程度上解決培訓費用,如果費用困難,可以與人合作平均分攤相關費用,共用一套設備合作學習。所以,借助網絡或遠程培訓平臺學習,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因此,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應盡量利用遠程培訓平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女性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