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偉
摘要隨著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結束,伊拉克的戰后重建大幕逐漸拉開。盡管重建過程當中仍然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相關各國為此爭吵不休,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美國在這個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美國想要建成一個怎樣的伊拉克?或者說美國企圖通過伊拉克的戰后重建達到什么目的?本文將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美國 伊拉克 戰后重建
中圖分類號:D8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237-02
美國2003年3月份發動的那場代號為“自由伊拉克”的戰爭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政府進行的一場最具爭議、并且具有深遠影響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引起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人民的強烈抗議,而且在西方國家集團內部也造成了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嚴重分歧。在2003年5月布什總統宣布主要戰事結束后,伊拉克戰后重建的大幕徐徐拉開,經過了重建初期相關各方的討論和爭吵,各項重建工作逐步走上軌道。在伊拉克戰后重建的過程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的美國究竟想達到何種目的?在我看來不外乎是以下三點:美國企圖通過伊拉克的戰后重建鞏固和擴大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繼續推行反恐政策,打擊反美情緒,防止中東地區繼續成為反美恐怖主義的策源地;修補美國的國際形象,恢復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向心力。
一、美國企圖通過伊拉克戰后重建鞏固和擴大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不斷增強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一直是各屆美國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美國的新保守主義政治家們認為:中東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將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要舞臺。①美國之所以把中東看作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地區,其主要原因包括能源和地緣重要性兩個方面。
(一)中東地區能源極其豐富
中東地區石油資源極為豐富,有“世界油庫”和“石油海洋”之稱。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萬億桶,僅中東地區尤其是波斯灣就占到總量的68%。迄今為止,已探明石油儲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國家沙特、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和伊朗全部集中在波斯灣地區。據估計,伊拉克探明儲量將來極有可能達到3000億桶以上。中東地區石油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2/5,出口量約占世界總出口量的2/3,石油已經成為多數中東地區國家的經濟命脈。
石油作為極其重要的能源資源,對世界各國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際社會對中東地區的依賴日益增大,斗爭愈演愈烈。美國想要控制世界石油,先要控制中東地區的石油。這正如美國副總統切尼所說,誰控制了中東石油,誰就卡住了全球經濟的脖子。②因此,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中東是僅次于北美和西歐的戰略優先地區。
伊拉克“石油大國”的地位決定了該國的戰略重要性。在美國看來,誰掌握了伊拉克,誰就能長期決定世界經濟的命運。只有推翻薩達姆政權,實現“政權更迭”,美國才可能控制這個國家,從而進一步確保中東地區石油的穩定供應。
(二)中東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中東地區素有“五海三洲之地”的稱呼。具體來說,中東地區是亞、歐、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東半球大陸的中心。中東地區周圍環繞著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灣等國際海域,這些海域的存在極大地便利了中東地區各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除此此外,溝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和霍爾木茲海峽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國際航道,因此,該地區也成為扼守這些航道的重要門戶。中東地區這種適中、臨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東方和西方、歐洲經西亞到北非的聯系紐帶和十字路口,從而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美國正是希望通過主導伊拉克的重建來建立一個“民主社會”和“國家重建的楷模”,宣揚“美式民主”,宣傳美國政策,傳播西方理念,從而達到影響和控制整個中東地區的目的。
二、美國企圖通過伊拉克戰后重建繼續推行反恐政策,打擊反美情緒,防止中東地區繼續成為反美恐怖主義的策源地
2001年爆發的“9·11”事件不僅徹底打破了美國社會長期以來自認為不會受到外來打擊的安全觀,同時也促使布什政府把恐怖主義確定為21世紀初期美國安全威脅的主要根源。本·拉登、“基地組織”、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薩達姆反美政權、伊朗、敘利亞對美國的敵意、黎巴嫩“真主黨”的存在等等一切都讓美國政府認識到:中東地區已經成為反美恐怖主義的策源地,美國政府必須做出反應。小布什總統在“9·11”事發當天發表的講話中就明確表示:美國政府將立刻“追查和懲辦那些必須為這種懦夫行為負責的人”③,“我們的打擊對象包括那些參與這些行動的恐怖分子以及那些庇護他們的人”④。伊、阿戰爭結束后,美國政府希望通過伊拉克的重建在中東地區建立一個新的“反恐基地”,進而保持對中東地區反美恐怖主義勢力的打壓態勢。
(一)建立一個更安全的伊拉克
冷戰結束后,美國的政治精英們認為,蘇聯的威脅雖然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新出現的一批所謂的“失敗國家”已經開始對美國及其盟國擁有重大利益的地區構成威脅和挑戰。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讓美國政府和美國民眾認識到,國際恐怖主義正在嚴重地威脅著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同時,“基地組織”這一重要國際恐怖組織與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之間的關系讓美國政府相信,“失敗國家”正是恐怖組織生存和發展的理想基地,美國政府有義務“幫助”這些國家進行“民主化”改造。因此,美國首先對列于“失敗國家”名單上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進行了強制性改造。
美國政府試圖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并為這個國家提供新的政治和經濟機會,建立持久的代議制政府,實現伊拉克的長期穩定。如果美國無法制止伊拉克宗教極端主義團體的暴力行動和種族分離主義勢力,伊拉克的重建就不會成功,整個國家就將陷入無政府狀態之中。同時,美國政府也想通過伊拉克重建的成功來證明美國能夠對整個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進行民主化改造,對該地區伊斯蘭恐怖主義勢力和向他們提供支持的國家政權給予徹底的打擊,從而使美國自身的安全利益得到最大保證。從整個中東地區的角度來講,重建一個更為安全的伊拉克的示范意義不可小覷。
(二)以點帶面,形成區域效應
美國政府一直認為,中東地區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于那些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和跨國恐怖組織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國家和宣稱自己有能力在世界各地對美國的利益和目標發動襲擊的恐怖組織。伊朗、敘利亞和“基地組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所以,伊拉克戰后重建的成功將不僅可以在中東地區建成一個新的戰略支撐點,也會對整個中東地區形成強大的示范效應。
伊朗是繼伊拉克之后,美國在中東地區關注和對付的主要對象國家。美國對所謂的“敘利亞——伊拉克——伊朗”軸心一向十分顧忌。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曾經表示,伊朗和敘利亞都是“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是下一步需要進行“政治改革”的地方。而伊朗核問題的出現更是嚴重挑戰著美國的底線。美國對伊朗一直采取極端的打壓政策,這引起了同為伊斯蘭教國家的阿拉伯世界對美國的不滿,這對于想成功實施伊拉克戰后重建的美國政府來說并不是好消息。
除此之外,“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至今杳無音信,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同伊拉克境內主要反美勢力薩德爾及其領導的什葉派穆斯林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一切都讓美國政府迫切需要將伊拉克重建作為“突破口”,通過在中東地區樹立一個“民主國家”和“成功政權”的典范來影響和帶動整個中東地區對美國政府的認可,利用“榜樣”的作用形成輻射效應,從而防止中東地區繼續成為反美恐怖主義活動的策源地。
三、美國企圖通過伊拉克戰后重建修補美國的國際形象,恢復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向心力
美國盡管美國毫無懸念的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它與聯合國、歐洲盟友和國際社會其他國家間的關系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裂痕,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向心力遭到嚴重削弱。美國極希望通過伊拉克的重建工作緩和同上述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關系,修補其國際形象。
(一)修復與聯合國的關系
美國不顧國際社會多數成員國,特別是聯合國安理會多數成員國的強烈反對,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美國這種繞開聯合國和安理會的單邊主義行為極大地傷害了美國與聯合國之間的關系。戰爭爆發當天,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發表聲明說:“也許如果我們再堅持短短的一段時間,伊拉克本來就會和平地解除武裝;如果不是這樣,全世界可能就會做出集體決定,采取行動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做要比現在的行動具有更大的合法性,因而能得到更廣泛的支持。”⑤
進入伊拉克重建階段后,國際社會強烈呼吁加強聯合國在伊拉克重建過程中的作用,美英兩國政府的態度也在變化,這就使得伊拉克問題逐步并有限地回到了聯合國的框架內。從2005年開始,美國政府一改之前強調的“先發制人”戰略和單邊主義行為,而是轉向比較注重發揮聯合國的作用和盟友關系,重點突出全球民主改革⑥,為伊拉克問題進一步回到聯合國的框架內解決鋪平了道路。
從各大國的態度看來,就伊拉克重建問題在聯合國框架內達成進一步的協議是有可能的。美國需要聯合國通過一個新的決議,使其他國家得以給予美國更多軍事上和財政上的支持,而其他國家也不愿意徹底與美國決裂,關閉在聯合國框架下參與伊拉克重建的大門。因而,隨著重建工作的進一步展開,聯合國的參與會逐步擴大,其作用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將顯露出來。⑦同時,布什政府也希望以伊拉克重建為契機,重新修復其與聯合國之間的關系。
(二)修復與西方盟國的關系
布什政府在“9·11”事件發生后,一味地堅持強制性解除伊拉克、伊朗和朝鮮等國家的武裝,而忽視了與大西洋對岸國家的溝通與協調,造成了跨大西洋兩岸國家集團的嚴重分歧。德國議會外交關系委員會副主席克勞斯就曾經尖銳地指出:“小布什總統的說話方式,那種煽動性的風格,手指對人指指點點的樣子,完全是一種得克薩斯人的品位,一種德國人不熟悉的文化。他發表的觀點,也大都是一種宗教的高調。”⑧
歐美關系的長期僵持顯然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美國和法、德兩國都十分清楚這一點,因此,雙方均試圖采取措施來緩和深陷危機中的歐美關系。此時,伊拉克的戰后重建為雙方關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契機。
法、德兩國想從伊拉克戰后重建中分一杯羹。法、德兩國均是“貧油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石油完全依靠進口,國家經濟安全性不高。美國若以石油為武器“卡住”不聽話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對于法、德兩國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對于美國而言,它迫切希望在伊拉克重建的過程中能取得盡可能廣泛的支持,以此來分擔重建造成的巨大負擔和壓力。就像布什總統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經提到的,美國“有一個廣大的聯盟,從參加國家的數量來看,我們今天召集的聯盟比1991年的聯盟甚至更為廣大”。⑨因此,雙方均以伊拉克戰后重建過程中的合作為平臺來重新靠近對方。同時,美國政府也希望通過此種合作來恢復其在國際社會中遭到嚴重削弱的向心力。
四、結語
到目前為止,伊拉克重建已經進行了6年有余。縱觀這6余年的歷程,盡管重建遇到了大大小小許多波折,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沒有解決,多方面的矛盾和利益沖突沒有化解,但伊拉克戰后重建工作始終是圍繞著上述目的展開和進行的。
注釋:
①汪波.美國中東戰略下的伊拉克戰爭與重建.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頁.
②王嵎生,楊健.資深外交官看世界.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298頁.
③GeorgeW.Bush,“RemarksbythePresidentuponArrivalatBarksdaleAirForceBase,”11September2001,inWewillPrevail.
④GeorgeW.Bush,“PresidentialAddresstotheNation,”11September2001,inWewillPrevail.
⑤聯合國秘書長關于伊拉克問題的聲明.紐約.http://www.un.org.2003年3月20日.
⑥李慎明,王逸舟.國際形勢黃皮書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頁.
⑦李慎明,王逸舟.國際形勢黃皮書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頁.
⑧DavidE.Sanger,“AllianceWithEurope:BushRedrawsMap”,TheNewYorkTimes,24January2003.
⑨GeorgeW.Bush,“PressConferenceWithBritishPrimeMinisterTonyBlair”,CampDavid,Maryland,WhiteHousePressRelease,27March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