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善
一
沒有入讀《小團圓》不聯想起張愛玲的身世,尤其是與胡蘭成的“傾城之戀”。更有甚者,有人還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中張愛玲身邊的人物一一對應地列出。的確,傳記小說尤其是自傳色彩很濃的小說,總讓人對作家的生平浮想聯翩。但我們必須明白:讀小說不是探求作家的隱私,而是深入作家的內心世界去體味作家的思想和情感。王安憶說得好:“小說不是現實,它是個人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有著另一種規律、原則、起源和歸宿。但是筑造心靈世界的材料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世界。”(王安憶,《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P1)若果真如此,那么讀《小團圓》就不能太粘滯于作家的生平事跡了。
我相信,在賴雅去世后,大洋彼岸的張愛玲,透過幾十年的時空隧道回望年少的歲月,想必感慨萬千。《小團圓》記下的就是她最熱烈奔放的青春故事。小說中處處彌漫著的一股穿越時空的蒼茫感,可以說是寡居的張愛玲生活在回憶中的絕好證明。照說回憶年少,每個人往往都有反思的因素,都會對曾經的輕狂或放浪有所悔悟。然而在《小團圓》中,我們似乎看不到張愛玲的反省,我們看到的她仍然是一個讓愛作主的、孤苦的女人,對愛情一如既往的認真,永遠在等待著一個人的到來,盡管最終總也得不到自己的真愛。
《小團圓》再次讓我們明白,張愛玲原本就不是用腦子生活的女人。她是憑著自己感性的身體在歲月的河里漂泊的,可是這漂泊又是如此的不自由,一為錢所困,二為情所惑。這就注定了張愛玲只能是一只匍匐的蝸牛,背著重重的殼,自顧自地咀嚼著逝去的戀情,空留下一路的淚痕。《小團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告訴了我們一個難以接受卻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真心投入的愛情有時候也可能是永遠無法挽回的錯。
二
小說前三章記述的是九莉在香港讀書時的生活,以及來香港之前在上海的大家庭內部的紛繁人事,文風拖沓,人物繁多,像點名簿一樣,要不是散落在其中的一些張愛玲獨有的句子,讀者恐怕沒有不感到枯燥乏味,難以卒讀的。此為現在人們詬病的《小團圓》的最大弱點之一。誠然,《小團圓》不像我們先前所讀的張愛玲的那些非常成熟的作品,諸如《傾城之戀》、《金鎖記》、《色,戒》等那樣精致,表達簡潔流暢,引人入勝。《小團圓》的敘述明顯有些松散,這無疑會沖淡讀者閱讀的激情。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如下兩方面的因素,也許這種狀況會有所改觀。
首先,《小團圓》中張愛玲作為敘述者,同時也是回憶者,她過多地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千般事萬般情,仿佛一下子都涌了出來,作者不知道從何寫起,寫了這,忘了那。張愛玲自己不也總是在給友人的信中提到“補寫”嗎?張愛玲的青春歲月本身就是苦悶、孤苦伶仃和壓抑。這種生活狀況與小說的前三章是何其相似!內容與形式是何其的異質同構!都是一樣的沉悶,一樣的灰暗,一樣的煩亂。等到九莉因為二戰回到上海邂逅之雍后,一切都有了不同——生活不同,文風遂變。所以讀者從第四章開始無一例外地會越讀越喜歡,張愛玲可愛的文筆再次閃爍其耀眼的光芒。縱觀全書,作為敘述者的張愛玲完全聽從了內心的情緒波動。所以當我們讀了前三章時,在不太滿意的同時不要心灰意冷,而要在內心體會到敘述者凄苦的少年時代,那我們才叫真的走進了張愛玲的內心了。
其次,《小團圓》難道寫的就是九莉的愛情嗎?不是,不僅僅是九莉,也是她的母親和三姑,更是她那個大家族的故事。作者把記憶中的大家庭復現在讀者面前,可以說《小團圓》首先指的是一個大家族成員的團圓。這就是為什么小說中有那么多人物的原因,它們都有名有姓,而且許多小人物都是貫穿小說始終的,比如碧桃、韓媽、鄧升等等。無論如何,張愛玲曾經是喜歡這個大家庭的。然而這個大家庭卻又給了張愛玲無比的痛苦。表面上熱熱鬧鬧、人丁興旺的大家族卻到處充滿著不快樂的因素。男人們似乎都是敗家子,都沉湎于女色,九莉的父親乃德最為典型。而女人們即便思想開放也都找不到理想的愛情,九莉的母親和三姑是代表。作者寫大家庭的大而鬧,實際是在寫大家庭中透人心骨的枯寂與人情的荒涼。在這樣的大背景中展開的九莉的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就更值得我們再三玩昧了。
九莉愛得火熱,愛得真純,然而最終卻一敗涂地。在張愛玲的筆下,九莉恐怕是最能代表作者愛情觀念的一個主人公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觀啊!明明知道對方是有婦之夫,是萬人唾棄的漢奸,年齡比自己大得多,還要去愛,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超越了身份、階級、地位、年齡,為了愛而愛,以愛為核心,這種觀念我名之為“愛情主義”。為了愛,可以不顧別人死活;為了愛,竟然希望戰爭繼續。當然張愛玲從來都是在她的小說里懸置倫理道德評判的,她只是在表達她的真實的愛情,她的瞬間的感受而已。
也許有的讀者看到上述之類的文字會深受感染,有種閱讀的快感。然而,這種將自己封閉在自我王國中的愛情恰恰是九莉最大的問題所在。墨西哥詩人帕斯指出愛情之中的“一個殘酷的悖論:情人們極端的敏感就是他們對愛情之外一切事物同等極端的麻木不仁的反面。”(帕斯,《雙重火焰:愛與欲》,蔣顯臻等譯,東方出版社,1998,P181-182)看來,愛情的事業絕不僅僅是兩廂私守兩情相悅,它更是一種向外伸張的行動,人們借以成長壯大。正如有句英語名言所告誡我們的:愛情不是整天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而是共同眺望外面的世界(Love is not looking into each other's eyes,butlooking outside in the same direction)。九莉的愛情悲劇說明:沒有自我的人在愛情中最終也必將失去所愛的人。
《小團圓》的開篇和結尾都是寫考試的夢。張愛玲深受古典小說前后照應的影響,我們在《金鎖記》中已經早有領會。但《小團圓》的照應同樣不僅僅是文法的技巧,更是曲折地表達了敘述者的一種內心情感。開頭是九莉在香港讀書的真實寫照,怕考試怕的要命。結尾是九莉經歷了和之雍、燕山的愛情之后,內心空空,渴望著愛的再次到來,可又擔心投入之后再次成空。同樣是考試的夢,做夢者已經物是人非了,但內心的那份慘淡的等待,卻是一樣的。在一定意義上,《小團圓》寫的就是一個女人的夢。是什么夢呢?——等待之夢,團圓之夢。
小說第九章極短,只有三頁紙,寫九莉在去探望逃亡的之雍之際在鄉下看戲。看似突兀,實則意味深長。作者以戲中古代文人趕考考中之后的二美三美的團圓故事,似乎是在暗示之雍的內心向往。然而九莉不希望結局是如此的大團圓,她只希望自己能夠獨享之雍的“小團圓”。雖然九莉對愛情似乎比較現代,其實骨子里仍然遭受傳統的煎熬。她不能沒有名分,她不能接受沒有離婚再來結婚。她長期以來為著一個
名分在爭取著,也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之雍終于登報與第一任、第二任妻子離婚。正當有望結婚的時候,又出現了小康、辛巧玉等人。絕望的九莉最后退出,團圓成空。
小說結尾兩章也寫了九莉與演員燕山的戀愛,然而最后與燕山結婚的卻不是她。九莉只能再次在人海中漂泊,找不到可以團圓的人。
九莉如此,九莉的母親和三姑無不如此。在女性寫作的立場上,《小團圓》批判的是男權社會的“二美三美團圓”現象,對男人的見異思遷給予了無情的暴露。“小團圓”在此也表達了作者對堅貞愛情的向往。一個如此專心去愛的女人卻遭遇到一個如此見異思遷的男人,悲劇就在所難免了。這是一個注定不能團圓的故事,是一個歷經滄桑的女人的情殤之痛,然而卻曲折地表達出張愛玲內心對相互忠誠的不渝愛情的泣血守望!
三
如果我們不愿自己的生活成為悲劇,那么就理應在悲劇中汲取教訓。《小團圓》的價值就在于它真誠地記錄了一個沉溺于愛情難以自拔的女人的愛情歷程,讓讀者從中讀出自己的感慨。
小說的魅力正在于對愛情的百回千折的抒寫,將一個戀愛中的女人寫的傳神生動引人入勝。張愛玲的敘述手法非常老道,她把最擅長的心理描寫又外在場景化、意象化了。而且她似乎也喜歡將時空轉變為一些意象“化入化出”,讓人一讀就有種蒼茫的感覺。很顯然,這是張愛玲吸取電影表現元素的結果。
此外張愛玲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筆觸,暴露了戀愛女人內心的情欲波瀾,使得愛情的靈肉合一性得到了最好的表達。可以說,《小團圓》是一部精彩的情色小說。
張愛玲的另一英文自傳小說《易經》尚未面世,其內容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就目前的張愛玲小說來看,《小團圓》并不像不少人所評論的那樣差。在其作品中,結構如此規模,人物如此眾多,無有出其右者。對情感的渲染如此到位,主人公對愛情如此投入,在其作品中也是絕無僅有的。此外,小說中對情欲的大膽而又富有詩意、趣味的描摹,也是她此前的作品中所沒有的。
《小團圓》孤苦而絕望的人生書寫,讓讀者無限動容,心添傷悲,其藝術感染力也并不比《半生緣》等張愛玲的其他長篇小說要遜色。毫無疑問,《小團圓》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也必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新評價。
本文編輯喬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