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出現再平衡現象。在這種形勢下,筆者認為,中國外貿企業急需拓展新興市場,應爭取擴大與東亞地區的區內貿易,建立和完善新興市場的營銷網絡,延伸并跨境轉移生產鏈條,增大零部件產品出口的比重,從而減少對歐美最終產品市場的依賴。
目前,我國的對外依存度明顯高于美國的22.4%和日本的28.2%,低于德國的69.6%,對歐美市場依賴大,以加工貿易為主。鑒于此,通過參與東亞自貿區內的跨境流動,我們所面臨的貿易摩擦勢必會減少。具體說來,就是增加零部件等中間產品的出口,布局東南亞市場,把產品由“中國出口”變身為“東盟出口”,逐步縮小中國出口的最終產品,從而減少貿易摩擦,降低煤電油運方面的壓力。
對中國企業而言,能從13億人口的國內市場挺入一個擁有更多消費者的市場,規模效應勢必更大。按照克魯格曼的說法,外需是經濟蛋糕的一個增量,外需增加一塊,蛋糕就會相應增大。全球人口共計60多億,很多外國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是中國消費者的數倍,這塊外需蛋糕什么時候也不能輕易放手。因此,對中國企業而言,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最好的應該是“10+3”,其次是中日韓三國經濟合作,第三位的是“10+1”。不過,現在去搶奪外需蛋糕與過去有很大不同。中國以前是用低成本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參與國際生產分工,而下一步去爭取外需,更多是利用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技術和市場競爭力,重新布置自己的生產鏈條非常重要。例如中企到非洲投資,把零部件出口到非洲加工組裝,用中國的競爭力打造成“非洲制造”,賣到其他國家。
過去,中國企業在尋找外需“增量”,拓展東盟自貿區、非洲等亞非拉市場上做得并不夠。然而,歐美市場不景氣,開拓新興市場實際上是在培養中國企業駕馭風險的能力。相比而言,這些不發達市場消費能力不強,市場規范程度比中國還要低,風險較大,而我國企業在議價和駕馭風險方面的能力還比較差。現在,中國出口歐美市場,主要是靠沃爾瑪、家樂福等跨國公司提供的渠道,不是依靠自己開拓市場的能力,通過“試水”不發達市場,培養自己建立營銷渠道的能力,就會在歐美市場獲得更大的議價權力和市場份額。中國企業在開拓不發達市場表現出的優勢,將會推動歐美市場的進一步拓展,真正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可以說,這個從非主流渠道到主流渠道,從非主流產品到主流產品,從非本地品牌到本地品牌,從非主流市場到主流市場的經歷,是中國企業不斷成長的過程。▲(作者是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
張燕生
環球時報200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