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群
全球化程度和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全球金融風暴的發生,促使我們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這對國家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提出了新的挑戰。單純的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考核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對技能型人才培養和選拔的要求。從長遠來看,系統推進職業教育的重點從“職業技能培訓”轉向“職業能力開發”、推進“職業技能鑒定”向“職業能力測評”發展,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
傳統的職業教育和技能鑒定是建立在斯尼登(D.snedden)等在20世紀初提出的“社會效率主義”職業能力開發理論基礎之上的。在宏觀上它強調職業能力的開發需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在微觀上則按照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確定職業教育的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并組織教學活動,從而使職業能力開發具有可操作性。事實證明,對具有確定性、重復性和可分解性的職業技能。社會效率主義的職業能力開發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隨著技術發展和勞動生產組織方武變革帶來工作性質的革命性變化。這一理論逐漸暴露出了缺陷。國際上普遍認為它適合工業經濟時代的要求,而在悄然來臨的知識經濟時代是不合時宜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益復雜的社會勞動對勞動者素質和智能的要求不斷提高,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心理學逐漸興起,這促使“新職業主義”的產生、發展并得到廣泛認可。按照新職業主義的觀點。職業教育不僅是訓練人的機械性技藝,而且是為個體未來的工作生活做準備:職業能力開發不僅是針對某一項具體工作進行的培訓,而且是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教育,其任務是在個體和他的工作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是讓學習者獲得未來職業世界中需要的、共同的核心能力,即綜合職業能力。事實上,我國人力資源第一大省廣東省2009年已經正式提出在全國率先探索以職業能力開發為核心的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建設,并提出開展職業能力開發的理論與技術的系統化研究,
新職業主義的關注點從從業人員的崗位技能轉向不斷發展變化的職業能力,強調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它認為職業勞動是一種與現實工作情境相互作用的職業活動,而現實工作情境是千變萬化的,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可預知性,所以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不僅需要普遍性的顯性知識。而且更依賴個體性的隱性知識,即克魯索(W.Kmse)提出的工作過程知識。工作過程知識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經驗性知識,它無法像顯性知識那樣通過直接教學的方式進行傳授,只能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由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工作過程知識也不能依靠傳統考試來測試,這就給職業能力測評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與知識考試和技能鑒定相比,職業能力的證明和鑒定非常困難。因為要想了解一個人是否具備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專業問題的能力,主要通過觀察法,而觀察法恰恰又是一種難以準確鑒定社會現實的實證研究方法。我們很難準確地鑒定職業能力,而只能對其進行診斷或評價,
首先,應當明確技能與能力的區別:技能是從事一項工作所必需的客觀條件。人是技能的載體并通過接受培訓獲得技能:而職業能力是特定領域的心理特征和策略,能力獲得是人格發展的組成部分,能力的形成與應用都是開放的。職業能力是理解、反思、評估和完成職業任務以及在承擔社會、經濟與生態責任的前提下。共同參與設計技術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其次,職業資格鑒定的考試題目與職業能力測評有很大的不同!
職業資格鑒定的考試題目應反映每個職業的實踐共同體(Communities
of practice)成員應具備的知識、技能以及典型的職業生涯發展途徑,它可以是標準化的試題。絕大部分學習者通過努力都應當能夠達到這一要求,
職業能力測評的考試題目應滿足實現教育目標和遵循職業規范的雙重標準要求,既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又要考慮特定工作領域的職業能力特征。能力測評的目的是比較學生個體和職業院校之間的教育水平,因此應當是發展性的,同時需要一些相關背景數據作支持,如對職業認同感發展的評價等。這樣才能全面反映個體職業學習的效果,從而為制定相應的教育政策提供基礎。由于能夠反映學生的認知能力特征和職業能力發展水平,職業能力測評可以為學習者構建從職業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橋提供依據。
能力測評的考題應當幫助人們識別考生的職業能力發展水平和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能力,因此確定考題的基礎是“職業工作”。按照多元智能力理論。這些題目必須來源于職業活動的典型工作任務,反映職業能力的發展階段,同時應反映職業的效度,包括職業工作的對象、工具、方法和工作組織以及對職業工作的各種要求,包含了專業知識技能的習得情況。
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的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重要途徑,它有自身的規律。在此范圍內進行的職業能力測評,也必須同時滿足認知規律、職業發展規律以及技術標準和社會規范的要求。
責任編輯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