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解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親社會行為的現狀,采用問卷法對寶雞市589名中職生進行調查。發現:(1)中職生親社會行為各類型的發生頻率存在顯著差異,助人行為發生頻率最高,其次為合作、分享行為,安慰行為發生頻率最低;(2)中職生的親社會行為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比男生表現出更多的助人和合作行為;(3)家庭經濟條件不同的中職生助人、分享行為存在顯著差異,父母關系不同的中職生合作行為存在顯著差異。
關鍵詞:中職生:親社會行為:調查
作者簡介:王紅瑞(1976-),女,陜西寶雞人,寶雞文理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1-7518(2009)24-0052-03
一、問題的提出
親社會行為是指一切自愿使他人獲益的行為,包括助人、分享、謙讓、合作、安慰、捐贈、自我犧牲等一切積極的、有社會責任感的行為。親社會行為作為人類的一種重要的積極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維護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也是衡量個體社會適應程度的重要指標。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個體某一積極心理品質、積極行為的發展可以有效預防和抑制某些消極心理品質及消極行為。因此。中職生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對當前中職生日益突出的問題行為的預防和減少意義重大,從已有文獻來看,國內有關親社會行為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兒童,對職業院校學生的研究十分欠缺,尤其缺乏實證的調查說明。

基于上述,本研究結合當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問題,以實證量化研究的基本范式調查了我國中職生的幾種主要的親社會行為(助人、合作、分享、安慰)在學校環境中的實際表現,力圖找到中職生親社會行為的表現特征和各種影響關系。以期能為中職生親社會行為的培養和教育提供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依據,并從另一個側面對當前中職生問題行為的干預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本調查于2007年10月在寶雞市兩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班為單位進行。隨機選取一年級、二年級兩個年級,每個年級隨機抽取五個班。由經過專門培訓的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專業的本科生做主試。在各班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6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為589份,有效回收率為98.2%:學生年齡在16歲-19歲之間:其中男生336人,女生253人。
(二)測量工具
本研究以對親社會行為涵義的綜合考察為理論基礎,確定了“助人”、“合作”、“分享”、“安慰”四種研究者所公認的行為類型為親社會行為研究的基本內容。以開放式訪談收集的資料為現實依據,通過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班主任、學生管理工作者、心理學專業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專家進行調查訪談,確定“助人”、“合作”、“分享”、“安慰”四種行為類型的題目內容,完成親社會行為問卷。問卷編制后先進行預測,根據反饋情況,并參考有關專家的建議對題目進行相應修訂,最后的問卷包括29道題目4個分量表:助人行為(共7題)、合作行為(共9題)、分享行為(共6題)、安慰行為(共7題),5級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記為1-5分。
(三)統計分析
采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三、研究結果
(一)中職生親社會行為問卷的信度檢驗
本研究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考察總問卷和各分問卷的的信度,結果發現總問卷和各分問卷的a系數在0.71-0.87之間,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和穩定性,符合心理測量的基本要求。
(二)中職生親社會行為問卷的效度檢驗
1,問卷的內容效度。本問卷在開放式調查和參考眾多文獻的基礎上,確定問卷的題目內容。問卷完成后先進行預測。根據反饋情況以及有關專家、學生和教師的建議對題目進行多次修改,符合調查對象的年齡水平,所以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2,問卷的結構效度。為考察量表的結構是否合理,以初測被試在親社會行為分問卷間及分問卷與總問卷間的相關系數檢驗結構效度,結果見表1。
親社會行為總問卷與各緯度間的相關在,453-759之間。達到了,001的顯著性水平,呈較高程度的正相關:問卷各緯度間的相關在,152-397之間,達到了,001的顯著性水平,表明中職學生親社會行為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三)中職生親社會行為的現狀
1,中職生親社會行為的發生狀況。本研究對不同類型的親社會行為進行比較,發現總體上個體四種親社會行為的表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進一步的配對樣本t檢驗發現除合作行為和分享行為差異不顯著外,其余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具體表現為:助人行為發生頻率最高,其次為合作行為、分享行為,安慰行為發生頻率最低。這與國內王麗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見表2)
2,中職生親社會行為的性別、年級特征。以親社會行為的四種類型為因變量,做2(性別)×2(年級)的多元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多元方差分析表明。親社會行為類型存在主效應,F(3.557)=87.370。p<.001,非常顯著;性別、年級的交互作用不顯著;性別、年級的主效應均不顯著。對年級的簡單對比檢驗顯示:年級差異不顯著;對性別的簡單對比檢驗顯示,女生的助人行為和合作行為顯著高于男生。這些說明,首先。中職生的親社會行為表現比較穩定,無年級差異;其次。在中職生群體中。女生比男生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女生比男生更傾向于助人和合作。
3,中職生親社會行為的家庭差異。本研究從家庭經濟條件、父母關系、父母外出打工等幾方面探討家庭與學生親社會行為及其各類型的關系。多元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中職生親社會行為的家庭差異并不顯著。但Post Hoe事后檢驗表明:“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中職生助人行為、分享行為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和“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中職生,“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和“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中職生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父母關系和諧”的中職生合作行為的發生率顯著高于“父母關系對立”和“父母關系一般”的中職生,“父母關系對立”與“父母關系一般”的中職生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父母外出打工與非外出打工的中職生之間親社會行為及其各類型并無顯著差異。但檢出率統計顯示,父母外出打工的中職生占被試總人數的34.25%,這一結果值得關注。
四、分析與討論
(一)中職生親社會行為各類型的發生頻率不同
本研究發現,助人行為發生頻率最高,其次為合作行為、分享行為,安慰行為發生頻率最低。我們認為,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于個體心理發展水平和各種類型親社會行為的性質造成的Ⅲ。從個體心理發展水平來看,中職生群體正處于精力相對旺盛,能力急劇提高并渴望同伴交往的時期,因而在集體環境中樂于,也有能力表現出較多的助人行為。而分
享與合作兩種行為更多地偏離自我利益,這需要個體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所以其相對于其它行為來講發生頻率較低。此外,安慰行為發生頻率較低,是由于處于青春期后期的中職生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對別人的煩惱和憂傷較少意識到,或者即使意識到了也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提供安慰。這些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年齡階段的中職生自我中心傾向比較嚴重,人際應對技巧欠缺。因此,學校在教育管理中。要加強對合作、分享,安慰行為的研究和培養。
(二)中職生的親社會行為的性別差異最為顯著
研究發現,中職生的親社會行為存在性別差異,女生比男生表現出更多的助人行為和合作行為。而對這一結果的解釋可能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被期待為關心他人的人,重視親近的、長期的人際關系。所以在沒有明顯性別差異的行為中,女生比男生更樂于助人與合作。此外。訪談結果表明,所調查院校男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問題行為異常突出、學業嚴重不良、無法在普通高中就讀的情況下,才選擇中等職業學校就讀;而所調查院校女生大多來自農村。由于家境貧寒,為提早就業,減輕家庭負擔而就讀中等職業學校者居多。所以總體而言,女生群體從各方面來講均要好于男生群體,這是親社會行為性別差異的另一原因。這啟發我們,在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培養中。要加強對于男中職生的特別關注。
(三)中職生的親社會行為與家庭狀況的關系
1,家庭經濟條件不同的中職生助人、分享行為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中職生助人行為、分享行為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和“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中職生。這一結果是由于經濟條件中等和較好的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一般首先考慮讓其接受高等教育。不得已才會選擇職業教育。因此來自這類家庭的個體,一般是問題行為異常突出,學業嚴重不良,在無法就讀普通高中的情況下,才選擇中職學校。這類學生往往思想差,學習也差,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在其社會化過程中具有較嚴重的個體化傾向,所以其助人行為、分享行為較少。相反,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更愿意子女到中職學校就讀,及早學到專業技能。提早就業,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所以來自這一家庭的學生。往往品學兼優,具有良好、積極的心理品質,能夠表現出更多的助人行為和分享行為。這一結果提示我們,對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和較好的個體要加強對其親社會行為的培養,并引導家庭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使學業、心理、行為不良的個體獲得良好的發展結果。
2,父母關系不同的中職生合作行為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表明。“父母關系和諧”的中職生合作行為的發生率顯著高于“父母關系對立”和“父母關系一般”的中職生,“父母關系對立”與“父母關系一般”的中職生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以上結果說明:和諧的父母關系有助于合作行為的產生。這一方面是由于和諧的父母關系給孩子提供了一種相互信任、相互依賴、合作的信息,這種信息在無形中會影響個體的社會行為表現,將促使孩子在學校、班級中更懂得與別人和睦相處,協作互助。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母關系的優劣會影響到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程度。進而影響到父母的教育行為。父母關系對立和一般的容易導致家庭關系緊張,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程度下降,沖突和懲罰的的比例升高,讓孩子感到生活的無奈,情緒消極、冷漠。性格孤僻。喜歡獨處,合作行為發生率下降。相反,父母關系和諧的則有助于增加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溫暖、理解,增加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支持、接納、鼓勵、肯定和贊賞,將促使孩子更喜歡與人交往并合作互助。
因此家長要注意營造積極、溫暖、愉快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要加強溝通,互相關愛,使中職生個體感受到更多的父母關愛,從而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3,父母外出打工的中職生值得特別關注。雖然本研究結果表明:父母外出打工與非外出打工的中職生之間親社會行為及其各類型并無顯著差異,但父母外出打工的中職生的比率-34.25%的高檢出率值得關注。這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個體其親子教育基本缺失,孩子較易產生更多問題行為。問題行為會導致同伴接受率下降,母親的沖突與懲罰增多,在這種不利處境中的個體,性格孤僻,往往回避與周圍人的共同相處,這無疑會影響其親社會行為表現。學校應加強和重視對這一群體的特別關注。
責任編輯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