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錢學森,1911出生,籍貫浙江省杭州市,中共黨員。中國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火箭專家,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創始人之一。錢學森是中國火箭、導彈友航天技術發展的重要人物,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現任中國科協名謄主席等職。
航空領域的稀世之才
錢學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考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深造學習,并于1936年轉入加州理工學院繼續學習,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學家馮·卡門為師,學習航空工程理論。錢學森學習十分努力,三年后便獲得了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在馮·卡門的指導下,錢學森對火箭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高速空氣動力學和噴氣推進研究領域中突飛猛進。不久,經馮·卡門的推薦,錢學森成了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并擔任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從事火箭研究。他成為了當時一流的火箭專家,由于發表了“時速為一萬千米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而譽滿全球。錢學森在“二戰”期間,跟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制開發工作,在美國是一個屈指可數的稀世之才。
沖破阻力回祖國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后,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然而由于錢學森參與了美國導彈核武器的研制開發工作,他們的回國之路阻力重重。
可美國對他回國之路的百般阻撓,并沒有消磨掉錢學森回國的決心。終于,在經過了五年的努力之后,在錢學森不屈不撓的抗爭和周恩來的部署、斡旋下,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夢寐以求的回國愿望得以實現了!
此生唯愿長報國
1955年初冬,剛剛回國的錢學森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時任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干的,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干?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陳賡拍案大呼:“好!就要你這句話!”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新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由此起步。
新事業起步,千頭萬緒。錢學森首先給剛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讓這些從未見過導彈的技術人員了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酒泉發射場,錢學森和普通科技人員一樣,睡帳篷、吃粗糧,組織導彈試驗的測試、計算、分析、研究。在前蘇聯突然撤走全部專家的困難條件下,他帶領著中國科學家們攻克了一道道難關,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一枚導彈飛行試驗。1966年10月27日,錢學森又參與組織了我國第一枚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對地導彈飛行爆炸試驗,即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試驗。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成功實現了核爆炸,此舉震驚了世界。
1965年1月,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訂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并列入國家任務。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工程代號由此被定為“651工程”,錢學森擔負“星一箭一地面系統”總的技術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顆人造衛星“東方紅—號”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國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責任編校:陽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