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鋒
人物檔案:雷鋒(1940—1962),原名雷正興,湖南省望城縣人,中共黨員。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入伍不到3年,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
苦難的童年
1940年,雷鋒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簡家塘一個貧苦農民家里,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雷鋒的親人相繼去世,他不滿七歲就成了孤兒。鄰居家的六叔奶奶收養了他。他為了幫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當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許窮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鋒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見了,地主婆竟舉起柴刀在雷鋒的左手背上連砍三刀。從此,雷鋒手背上留下三條傷疤。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雷鋒當了兒童團團長,進入小學讀書,并加入了中國少年先鋒隊。
做一顆螺絲釘
1956年夏天,雷鋒小學畢業,鄉政府本來打算送他到縣里去讀中學,但當時農村知識青年很少,鄉親們希望他留下來做個新式農民。于是雷鋒主動找到鄉長,留在鄉政府當起了通信員,不久被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
一天,雷鋒跟縣委張書記一起下鄉,發現路上有一顆螺絲釘,張書記將螺絲釘撿了起來,抹去塵土裝進了衣袋。雷鋒當時覺得很奇怪:一個縣委書記撿一顆螺絲釘干什么?
過了幾天,雷鋒要到一家工廠去送信,張書記掏出了那顆螺絲釘。“小雷,把它一起送到工廠去吧。咱們國家底子薄,要搞建設,就得艱苦奮斗啊!”張書記把螺絲釘放在雷鋒手上語重心長地說,“一顆螺絲釘,別看它東西小,缺了也不行;就像你這個公務員,別看職務不高,我們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
就是這顆小小的螺絲釘,在雷鋒心中留下了終身難忘的記憶,以至成了他人生觀的一個啟迪。他決心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這樣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1957年,雷鋒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時被評為縣委機關的工作模范。
支援祖國建設
在黨的陽光雨露下,雷鋒茁壯地成長著。1958年春,團山湖農場缺少一名拖拉機手,雷鋒就主動來到團山湖農場,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同年9月,雷鋒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來到遼寧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第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并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做人民的勤務兵
1959年12月征兵開始了,雷鋒迫切要求參軍,焦化廠領導舍不得放他走,雷鋒便來到遼陽市兵役局(現人民武裝部)表明參軍的決心。他的身高只有1.54米,體重不足55千克,均不符合征兵條件,但因政治素質過硬和有經驗技術,最后被破例批準入伍。參加人民解放軍后,雷鋒被編入工程兵某部運輸連四班,并且擔任班長。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要是對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評為節約標兵和模范共青團員。1960年11月入黨,并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
1962年8月,雷鋒和他的助手喬安山駕車從工地回到駐地,雷鋒站在過道邊上指揮小喬倒車轉彎,不料汽車的左后輪滑進了路邊水溝,碰倒了一根方木桿子,雷鋒不幸被倒下來的方木桿子砸在右太陽穴上,因公殉職。
1963年1月7日,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而掀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向雷鋒學習的熱潮。此后,每年3月5日便成了全民學雷鋒的日子。
(責任編校:陽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