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楊利偉,1965年6月21日出生,遼寧省綏中縣人,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現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中央候補委員。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
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靠近渤海灣,兒時,面對藍色的大海,他就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鷗那樣,向著藍天飛去。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經過四年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終于成了一名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兒時的夢想成了現實。
1996年的初夏,楊利偉接到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的通知。楊利偉沒有想到,兒時飛翔藍天的夢想,會飛得那樣遙遠,飛向了遙遠的太空。
初檢通過了,楊利偉又被安排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床體檢。他當時心里特別高興,提前三天就去了。護士開玩笑說他太積極了。
然而,加入航天員這個隊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航天員的選拔近乎“苛刻”,要“過五關斬六將”。醫學臨床檢查,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航天生理功能檢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特檢”: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在低壓試驗艙測試受試者上升到五千米、一萬米高空時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轉座椅和秋千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幾個月下來,886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
楊利偉的臨床醫學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項檢查的指標都達到優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在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楊利偉開始了航天員的訓練生涯。也就是在這里,他真正體會到了,在“航天員”耀眼光環的背后,是汗水和艱辛,是奉獻和犧牲。
首先面臨的是航天員基礎理論學習。這是實現從飛行員到航天員轉變的第一道難關。要學的課程非常多,天文學、天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航天醫學、心理學、外語以及載人航天七大系統的有關知識等都要學,涉及30多個學科、十幾個門類,比在飛行學院學習要難上幾倍、幾十倍。楊利偉的文化基礎在這批航天員中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肯于吃苦,善于鉆研,基礎理論學習結束時,楊利偉的成績是全優。
然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除了需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外,還必須具備特殊的身體素質,接受嚴格的特殊訓練。
太空沒有重力,沒有氧氣,沒有水,而為了進入太空,航天員要在密閉狹小的飛船里經歷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過程。要克服這些障礙,除飛船必須具備適合人生存的條件外,航天員必須進行航天環境適應、任務模擬、救生與生存等專門訓練。
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是航天員訓練中最為艱苦的,是向人的極限能力挑戰。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訓練為例,每次航天員要承受8~9個重力加速度的壓力,臉在強大重力的作用下會變形,眼淚淚會不由自主地流下來,呼吸相當困難。訓練機旁邊有一個紅色按鈕,若承受不了,隨時可按下按鈕。可這么多年來沒有一個人按過這個按鈕。
在“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準備階段,經專家組無記名投票,楊利偉以其優秀的訓練成績和綜合素質,被選入“3人首飛梯隊”,并被確定為首席入選。
2003年10月15日早晨9點,楊利偉和“神舟五號”飛船一起飛向太空,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責任編校:陽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