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省黃岡市人,中共黨員。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地質學家。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9年10月19日,尚在漂泊國外之時,他已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歸國后,他長期擔任者政府地質部部長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地質邵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發現第四紀冰川
從伯明翰大學畢業的李四光,婉言拒絕了一家礦山的高薪聘請,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回到祖國,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
在教學的同時,他對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質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如古生物蜒科的鑒定方法、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現和地質力學的創立,都是在這期間開始的。在地質學界,“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已經成為一個定論??墒牵钏墓庠谘芯垦芽苹陂g,就在太行山東麓發現了一些很像冰川條痕石的石頭。10年以后,他不僅得出廬山有大量冰川遺跡的結論,而且認為中國第四紀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劃為三次冰期。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黃山考察,寫了“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論文。德國地質學教授費斯曼到黃山看罷回來贊嘆道:“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發現?!崩钏墓馐嗄甑钠D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國科學家的公開承認??墒?,他知道,這還遠遠不夠,他干脆把家搬到廬山上,又在廬山腳下建立了一個冰川陳列館,起名叫“白石陳列館”(后被國民黨海軍炸毀),更深入細致地進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關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廬山》中得到全面闡述??上в捎诳箲鸨l,這部書十年后才得以出版。
摘掉“中國貧油”的帽子
1928年1月,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擔任所長。搞地質研究常常要餐風飲露,條件十分艱苦。況且剛剛成立的研究所經費少,設備缺,甚至沒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戰期間,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盡奔波輾轉之苦。由于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的勞累,他患了心絞痛和肺結核。
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李四光科學事業嶄新的一章。他提任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和科聯主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的地質事業中去,兢兢業業,鞠躬盡瘁。在1955年后幾年里,勘探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1958年6月,喜訊傳來: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地質部立即把隊伍轉移到渤海灣和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以后,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和其他油田相繼建成。地質部又轉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淺海海域繼續作戰。在李四光的具體領導下,我國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也打破了“中國貧油”的定論。
李四光因為窮而吃過這樣或那樣的苦。但苦中有樂,他是個多才多藝的科學家。李四光不僅散文寫得好,舊體詩寫得好,即便是地質學的論文,同樣寫得“有聲有色”。他的音樂造詣也相當深厚,尤好小提琴。李四光身兼多職,但除了必須出席的會議,他從不在類似晚會、紀念性活動這樣的場合露面。他總覺得年歲越大,時間越緊,要盡可能地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有用的地方。
(責任編校: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