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金
人物檔案:巴全,(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代表作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隨想錄》。
愛的教育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本名李堯棠,字芾甘,取自《詩經》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
小時候的巴金比較孤僻,對家里的繁文縟節非常反感,他只有和家中的下人們呆在一起時,才會覺得非常自然,一個姓周的老轎夫便由此走進了他的生活。老周好幾次跟巴金講了他豐富的生活經歷:當了幾次兵,兒子死在戰場上,老婆跟別人跑了,自己拖著贏弱的身體在李家當轎夫。可他并沒有憎恨這個社會,每次他都對巴金說:“要好好地做人,不管別人對你怎樣,自己都不要騙人,不要虧待人。”
這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不甘墮落時說的話,可巴金聽了卻如遭電擊一般。多少年以后,巴金還滿懷深情地想起老周說過的話:“人要忠心。”他不止一次地說,老周是他人生的第二位先生。
“第一位先生”是母親。巴金的母親叫陳淑芬,是一個才貌兼備的女子,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教育著子女,潛移默化地把“忠實地生活,忠實地愛人”刻在巴金年幼的心靈上。母親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她播下的種子在巴金的心里生根發芽,巴金“感受到了愛,認識了愛,才知道把愛分給別人,才想對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
講真話的作品
1927年初,巴金赴法國留學,完成了處女作《滅亡》。小說以在北洋軍閥統治下沾滿了“腥紅的血”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抗爭。響徹全書的是這樣的呼聲:“凡是曾經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應該滅亡。”《滅亡》不僅是巴金進入文壇的奠基之作,也為他以后的創作內容開了一個端緒。
《滅亡》以后,出現了巴金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從1929到1937年,他創作了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萌芽》《新生》《死去的太陽》《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抗日戰爭爆發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運動。他編輯《吶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還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
抗戰結束后,巴金的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和長篇小說《寒夜》。隨著生活視野的開闊和思想的發展,他的創作面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英雄主義色彩逐漸黯淡,反抗的激情和對未來社會的向往逐漸收斂,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愈益發揚。這使巴金的作品更富于現實主義特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巴金曾擔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并主編《收獲》雜志。從1978年底起,巴金開始寫作記錄自己“隨時隨地的感想”的《隨想錄》。這些就文學和生活的種種問題發表看法的文章,不論是現實的感興,還是往事的追思,既把筆觸伸向社會和歷史的深處,又坦率地挖掘自己的靈魂,表現出巴金對祖國和人民命運的嚴峻思考。
在巴金長達7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真誠、熱情、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贏得了一代代讀者的喜愛,廣大讀者稱他為“20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責任編校:陽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