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另名烈祖,浙江省紹興市人,中共黨員。我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愛國教育家,當代著名的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務委員。
“氣象”成就
竺可楨幼時聰明好學,從兩歲起就開始認字。他從小就在私塾里讀書,學習十分勤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公費留學生,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學習農學。后又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專攻氣象。
之后,他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回到了祖國,先后執教于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0年他受聘擔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教授,次年,學校改稱東南大學,在竺可楨主持下,建立了地學系,下設地理、氣象、地質、礦物四個專業,并新任系主任。期間,他積極籌建校南農場氣象測候所。1922年他主持購買了各種儀器設備,定期觀測溫度、濕度、氣壓、雨量、日照等項目,逐月發行南京氣候報告。這是我國自建和創辦氣象事業的起點和標志。
1927年北伐勝利,政府籌建中央研究院,下設觀象臺籌備委員會,分設天文、氣象兩個研究所,擔任中國氣象學會副會長的竺可楨,又被任命為氣象研究所所長。竺可楨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難,領導了中國氣象臺站網的建設。在氣象所成立的當年,就首先建成了南京北極閣氣象臺,這是我國近代氣象科學事業的發祥地,也是當時中國氣象科學研究中心和業務指導中心。在此期間,還開展了天氣預報業務,擬訂了《氣象觀測實施規程》,統一了觀測時制、電碼型式、風力等級標準、天氣現象的編碼等,開展了氣象資料整編的出版業務。先后出版了《中國之雨量》《中國之溫度》《中國氣候資料》以及《氣象月報》《氣象季刊》《氣象年報》等。1934年他發起成立中國地理學會。
浙大“保姆”
1936年4月,竺可楨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1937年,浙江大學為躲避戰事、繼續學業,舉校西遷。竺可楨帶領633人四度遷徙,途經浙、贛、湘、粵、桂、黔六省,行程2600多千米,最終于1940年初抵達貴州遵義(遵義地處黔北山區,遠離炮火和敵機的干擾),史稱“文軍長征”。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一面組織師生上課,一面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并為當地群眾服務。在民主愛國的學潮中,他始終站在進步學生一面,保護浙大師生的愛國正義行動。
竺可楨對學生的真誠愛護,在當時的大學校長中恐怕無人能出其右。1949年3月6日,浙大學生自治會為校長60壽辰舉行祝壽晚會,“健身房里擠得水泄不通,參加的人數超過任何一次晚會的記錄”。盡管竺可楨因不贊成為他祝壽而沒有到場,但學生熱情高漲,他們獻給校長的一面錦旗上赫然寫著“浙大保姆”四個字,表達了學子們深深的敬意。
此外,竺可楨還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幾乎跑遍了內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他還領導了黃河中游地區、黑龍江、新疆、云南熱帶生物資源,華南熱帶生物資源,土壤、鹽湖、青海甘肅地區治沙,西部地區南水北調等10個考察隊,考察地區占全國面積60%以上,所得資料填補了我國許多方面的空白。他的足跡遍及除西藏與臺灣之外的全國各省區。
(責任編校: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