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朱光亞,1924年12月出生,湖北省武漢市人,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備部科技委原主任。1962平主持編寫的《原手彈裝置科研、設計、制造與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對爭取在兩年內實現我國第一次原手彈爆炸試驗的目標起到了重要作用。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原手彈、氫彈的試驗,參與了秦山核電站籌建和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開發研完,以及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的研究工作。曾任中國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5平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兩彈”俊杰
幼年時的朱光亞受益于數學、物理、化學老師的教育、培養,開始對自然科學有了美好的憧憬。1946年9月,朱光亞進入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1950年春,他從美國回到祖國北京,投入到新生共和國創業的熱潮之中。
回到祖國后,朱光亞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為大學生開設普通物理、光學等課程,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中國物理學的年輕一代。
被調到核工業部原子能研究所任室副主任后,朱光亞參與了由蘇聯援建的研究反應堆的建設和啟動工作,并從事中子物理和反應堆物理研究。在原子彈研制的關鍵時刻,朱光亞出任四個技術委員會之一的中子點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主持起草的《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項目與準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提出了將核爆炸試驗分兩步走,第一個裝置先以地面塔爆方式,然后以空投航彈方式進行的方案,不但提前了我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能安排較多的測試項目,用來監視原子彈動作的正常與否,檢驗設計的正確性。
1964年10月16日,一朵黃褐色的蘑菇云在中國西北戈壁灘騰空而起,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中國從此進入了世界核武器國家的行列。塔爆半年后我國就爆炸了第一枚空投航彈,兩年后就試射了第一枚載帶核彈頭的導彈,發展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耕耘與成就
在朱光亞的大力支持下,1969年9月23日,我國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試驗。1970年,朱光亞從原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調任國防科委副主任。他的工作面越來越寬。他在繼續負責核武器技術研究與發展的同時,還參與組織了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的籌建、核燃料加工技術和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
之后,他主持的由軍內外200多名專家參加的“2000年中國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獲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為國務院高技術協調指導小組成員,朱光亞還參與了中國跟蹤世界高技術發展的重要計劃——“863”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成立,朱光亞被推選為第一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并當選為第一任中國工程院院長。他是中國核科學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40年來,他一直擔任這個軍民兩用科技領域的重要科技和組織領導工作。在我國核武器發展的歷史中,他始終處于高層科技決策的中心,為發展我國的核武器事業和國防科學技術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現在他還兼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仍在為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而執著地耕耘、奉獻著。
(責任編校: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