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孫家棟,1929年出生,遼寧省復縣人,中共黨員。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現任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總設計師。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嫦娥一號”開始了奔月之旅,中國人五千年來飛向月球的夢想終于得到實現。在實現“嫦娥奔月”這個夢想的過程中,孫家棟是我們不得不提起的一個人。在中國的航天史上,他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是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大容量通信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應用衛星大系統的工程總師。
一碗紅燒肉的機遇
1950年元宵節,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班學俄語的孫家棟正在學校食堂和同學們等著吃一碗紅燒肉,在那個年代,紅燒肉的吸引是巨大的。結果紅燒肉剛剛上桌,學校領導就跑到小餐廳,宣布了一條出人意料的消息:留下會餐的同學中有誰想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請即刻報名,參加者必須趕上8時30分自哈市開往北京的火車。從天而降的意外喜訊,使孫家棟忘記了紅燒肉的誘惑,第一反應就是報名參軍,由此開始了孫家棟的從軍生涯。
1951年,當時空軍司令劉亞樓為了中國的空軍建設,從部隊挑選了年輕優秀的軍人到蘇聯學習最新的飛機技術。剛剛參軍的孫家棟得到了命運的眷顧,馬上就被選送到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
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十分重視學業,在校門最顯眼處建了一個光榮榜,凡成績為“好”和“優”者,不僅榜上有名,還張貼照片。孫家棟在這個名牌大學共上了六年學,每年成績都是“優”,畢業時,他的照片升到最上面的第一排。獲得如此優秀成績的全院一共五人,中國留學生占了四名。
從導彈到衛星
1958年,孫家棟剛學成回國,就被調到北京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導彈研制工作。就在仿制蘇聯P-2導彈進入最后階段的時候,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帶走所有資料,停運所有設備。孫家棟他們并沒有放棄,反而干勁十足,決定放棄仿制,開始自制!兩年之后,我國連續成功發射兩枚“東方紅二號”自制導彈。
就在孫家棟埋頭圖紙中進行導彈設計的時候,新的任務又來了。1967年的夏天,錢學森親自點將,孫家棟被抽調到新組建的五院出任衛星總體設計部負責人。接手人造衛星計劃后,孫家棟制定了“上得去,跟得上,看得到,聽得見”的目標。
為了讓衛星能“看得到,聽得見”,孫家棟他們費盡了腦筋,因為衛星很暗,地面上根本看不見。后來終于想出了一個“借光”的辦法——在三級運載火箭外頭包一個壓扁的氣球,并連接了個氣瓶,再把氣球表面噴上反光率比較好的一些噴涂材料,上天以后,汽瓶有一個自動的爆破閥,打開把氣球吹起來,就馬上看得見了。當時的老百姓只有收音機,不能讓老百姓就聽工程信號。于是,孫家棟他們在一塊討論,最后想出了播放《東方紅》樂曲。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終于升空。衛星總重量為173千克,相當于蘇、美、法、日第一顆衛星重量的總和。
2003年,已經古稀之年的孫家棟又一次挑起重擔,出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經過四年的研制,中國人終于實現了“奔月”的夢想。
(責任編校:陽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