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省級課題的開題論證會——《基于綜合藝術教師成長的問題發現與行為改進實驗研究》,這是在開題論證會上一名主要課題組成員的發言——《教師成長的幾點體會》,該教師結合自己在藝術成長路上的思考、耕耘與收獲,從“課題研究促進教師成長”“教師讀書促進課堂教學”“多寫作、多交流、多對話促進教師更快進步”以及“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促進教師健康成長”幾方面來闡述。她提出的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引起了會場專家、領導、教研員們及廣大教師的高度關注,因為,教師的繼續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問題,已經成為當今各級教育部門非常重視的一個課題,同時也是廣大教師群體面臨的一個比較嚴峻的考驗。現將該教師在會上的發言全文轉載如下:
大家好!我叫邱小燕,是開福區清水塘小學一名普通的藝術教師,非常高興能擔任今天這個隆重的課題開題儀式的主持,也非常榮幸能代表課題組成員在此發言。現在,我結合自己的藝術成長,向在座的各位專家、領導、老師們簡要匯報一下我的藝術成長路上的思考、耕耘與收獲。
2001年7月,我從長沙市岳麓區岳南路小學調入了開福區清水塘小學,這一年,是開福區作為國家級首批重點實驗區實行新課程改革的頭一年,我有幸伴隨著新課程一起成長。
想當初,剛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接受一項新的實驗工作,我曾經感到了困惑、彷徨。不過,這樣的不應期并不長,因為開福區教育局和開福區教育科學培訓中心經常組織全區的老師進行新課程培訓——理論方面的、業務方面的,并請來了許多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有些專家的名字我只在電視上或書本上仰視過。當這么多的學習機會來到我面前,我感覺到了如饑似渴,也感到了充實和幸福。就這樣,我從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迷茫階段順利地過渡到了腳踏實地、敢想敢做的求知、創新階段。在我區教研員羅煒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我的每一項工作都有了“主心骨”,她讓我和其他藝術老師們經常性地開展小課題研究,每一個課堂問題、每一次反思、每一次發現都被當作一個小課題來研究和對待。于是,我的每一次教學,都有了比較明確的目的和意義,并把“教”與“學”定位在于師生相互之間,給教學賦予了研究和發現的目光,帶著問題去教,帶著思考去總結、去琢磨,這樣的舉一反三讓我明白了:做研究不是“空中樓閣”,不是“理想花園”,而是一步一個腳印,是穩打穩扎,需要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我們學校的李春喜校長屢次對我說:“要有成為專家型教師的志向”。雖然我知道,我離“專家型教師”還相差甚遠,但這個目標卻給了我方向。有了行動的指南。我的膽子變大了,前進的步子邁得更寬了,也敢于和專家對話了,敢于嘗試以前不敢涉足的一些重要課題領域了。對于課題研究,我把它看得更加常規化和生活化了,即帶著研究、審視、探求的眼光去學習、生活和工作。
課改中期,我擔任了中央教科所藝術教育研究中心“藝術課程與教材研究”子課題組副組長;成為了 “國家《藝術》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實驗”研究組成員等等。我總結出了一條規律:課題研究,就像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向盤,有了它,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才會變得目的明確、意義重大,它是教海中的航標,又是促人進步的動力。這就是我想表達的第一點:課題研究促我成長。
其二,一個教師要發展,首先得愛讀書,會讀書,擠時間讀書,讀有用的書。
書讀得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不足,越不足就越求知,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有時候,還可以和學生們讀相同的書,從兒童愛讀的書中去進一步進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要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首先得知道他(她)愛看什么。沖著這一點,我們也應該多讀書。這么多的書讀了,目標卻指向同一個,那就是:更有效地服務于教育教學。記得我的一堂獲得全國一等獎,并且被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多次播放的藝術課《小兔乖乖》的設計靈感,就來自于我翻看過的一本童謠。從那以后,我對“書中自有黃金屋”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其三,多思考,多寫作,多總結、多交流。把所思所想及時歸納、整理,是我一直堅持的工作。
以前我常用一個硬皮本寫作,把課堂趣事、課后思考記在一個藍色本本里。后來,在新思考網站上開通了我的個人成長博客,我開始在博客上寫,寫的時間久了,發現在博客上寫作實在是好處多多:第一,擁有了更多的讀者群,且能及時地得到許多同行的反饋信息,經常有許多游客在我的文章下方留下肺腑之言,對我的啟示很大;第二,這樣的寫作方式不再像以前一樣閉門造車,有“敝帚自珍”之感了;還有,寫得多了,自然而然地便練就了文筆,不會再為寫論文、寫案例而難于下筆而發愁了。有的時候,我回過頭來再細讀自己曾經寫下的小故事、小短文,竟能產生恍然大悟或如夢初醒般的豁然開朗。
多交流,多對話,與同行對話、與專家對話、俯下身來與孩子對話是教師擴大視野和視角的重要途徑。
對于一名成長中的教師,只關注自己的課堂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固守在三尺講臺,要把發展的眼光伸向更加高遠的地方,讓自己的視線更清晰,視野更開闊。在這方面,我是一名非常幸福的老師,我的領導、上級總是在給我們創造這樣的機會,讓我多次走出校門,到外面去學習、去交流。于是,我擁有了一次次鍛煉和提高的機會,我開始敢于在全區的藝術教師培訓會上介紹自己摸索的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也開始在市級、省級研討活動中大膽展示自我,我還敢在全國的藝術骨干教師交流會上把我區的成功經驗大方向各地同仁推薦。2006年11月,我應邀去了廣西玉林、博白、陸川、白流四個縣級市,與那里的藝術教師、孩子們進行面對面地交流和以課堂教學的形式進行對話,這樣的收獲是立竿見影、事半功倍的。
最后我想說的是:合理有效的獎勵、評價機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從進入開福區起,因為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學習,太多方面需要充電,我工作起來比較積極、主動,同時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我的每一點點進步,都在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的關注之中,領導的關懷、鼓勵、表彰是我不斷上進的重要力量源泉。當我在課堂教學方面有了一些可喜的進步,得到的總是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肯定與賞識,并且給我提供更多的平臺進行鍛煉和展示。
2003年,開福區政府、開福區教育局啟動了“三名工程”,這是一項重要獎勵舉措,旨在表彰和獎勵一批出色的一線領導、一線教師,使“明星效應”在廣大教師隊伍中起到“領頭雁”的作用。我很榮幸地成為了一名開福區明星教師。我知道這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可它更像是一面鏡子,因為它時時照著我,提醒我、鞭策我——當我感到疲倦的時候給我補充能量,當我感覺困惑的時候幫我選擇方向。2006年,由長沙市教育委員會、長沙市教育總工會組織的“十佳知識型職工”評選活動中,我榮幸地被評選為長沙市“十佳”之一;2007年教師節,我受到區級、市級、省級的層層推選,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獲得了由中國教育部頒發的獎章和榮譽稱號,并被湖南省教育廳授予教育一等功的獎勵……等等一系列的評價、獎勵和榮譽,使我感受到,我所作出的努力,是大家認可和肯定的,是值得繼續推進的。我把這些榮譽和獎勵,看作是我前進中的“加油站”。
每當我跋涉艱辛、路途勞累時,總是有“加油站”及時地為我補充能量,讓我前行的步伐更加堅實、有力。
“一花獨放不是春”,和更多的藝術同行們一起探討、共同研究、共同進步和發展才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我們每一個藝術教師,都有著自己的一方領地、主宰著各自的一片藝術天空,這些領地、天空,就像一個個孤立的水塘,雖然明亮清澈,卻沒有流動的韻律、激蕩的漣漪;可如果大家都大方地、大膽地向中間靠攏一點,向前方邁進一點,這些單個的水沼、水塘就有可能連成一片浩瀚的海洋,一片充滿著動感、跳蕩著生命活力的海洋。這,就是團隊的合力!這樣的藍圖,不正是我們的藝術課題《基于綜合藝術教師成長的問題發現與行為改進實驗研究》中所構建的教師專業成長的藍圖嗎?!
我很高興,我們的課題研究得到了各級領導、專家們大力支持和幫助;我很幸福,能夠在這個精誠合作的團隊里和各位藝術老師共同發展、共同進步(責任編輯:李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