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文
一、要選擇恰當的話題
現行《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人教版教材把關于口語交際的教學內容分兩個系統編排。一是與閱讀結合在一起,在部分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中安排了多次口語交際練習;二是與綜合性學習結合在一起,話題可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業余生活中選取。這些方面的交際能滿足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需要,學生往往有話可說,愿意交流。如“禮物”“門”這一類話題。話題還可從社會熱點問題中選取。這些內容為大家所關注,街頭巷議較多,學生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此為話題,一定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學生交流討論的熱情。如近年來,“六合彩”“白板剎”在桃江縣流行,學生耳濡目染,感慨良多。我以此為話題,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總之,話題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生活的實際和發展的需要,使每個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否則就會影響學生對口語交際訓練的積極性。對于課本上一些學生不太熟悉的話題,老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改造,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例如,桃江學生對黃河缺乏感性認識,我就把《漫話黃河》改成《話說資江》。南方人對馬不甚了解,我就將《馬的世界》改成《說牛》,效果都不錯。
二、要創設交際情境
課堂上話題式的口語交際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原生態的自然的言語交際活動,它缺少激發學生思維的環境和動力。因此,要讓學生無拘無束、自然而然地進行口頭交流,就必須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接近生活實際的交際環境。使學生思想上暫時“忘卻”自己置身的課堂,步入教學指向的交際情境中。因為只有生動、逼真的極富感染力的情境,才能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發展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達到口語交際訓練的要求。低年級教師根據孩子喜歡游戲、喜歡扮演角色的心理特點,開設了一節以“誰是最惹人愛的水果”為主題的口語交際訓練課。老師征求了孩子們的建議,把教室布置成了水果市場,動手制作了水果頭飾;老師聽取了孩子們的意見,邀請了中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來參加他們的這節課,充當來買水果的顧客。游戲開始了,老師和大家商定了開展形式,同學們自由組合,或三人一組,或五人一組,分成了若干個“水果攤”。還商討了游戲次序,一個個“水果攤”按次序介紹自己(水果),比比誰招攬的顧客多,誰賣掉的水果多。還先讓小組討論一下應怎樣介紹自己才能吸引顧客。在這節口語交際訓練課中,由于打破了常規課堂教學模式,創設了貼近學生心理和生活的交際環境,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消除了拘束心理,完全在一種自由、愉快、輕松的情感環境中展示發揮,因而,這節課中學生們的交際是那么灑脫。富有靈性、具有創意的語言不斷脫口而出,訓練效果十分明顯。口語交際情境創設的方式很多,如:陳設相關的實物、繪制有關情景的圖畫、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錄音錄像節目、教師或學生的語言描述和表演,等等。
三、要體現互動
《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它指明了“雙方互動”是口語交際的主要特點,口語交際中的傾聽、表達和應對,只有通過雙方互動的方式才能實現,這是不同于以往聽或說訓練的一個顯著特征。離開了雙方互動,也就談不上交際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本思想的不斷深入,各級組織和各種媒體都越來越強調互動。政府講究與老百姓對話,報刊要聽取讀者意見,電視則通過電話、手機短信直接與觀眾互動,主持人、歌星在臺上也經常與臺下觀眾開展互動。即使像報告、演講,也需要互動,聽者與說話者也要有表情的互動。口語交際訓練課為了打破常規,開放課堂,更應該營造一種雙向乃至多向的互動交際情境,讓學生個性得到張揚,智慧得以釋放,只有這樣,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學生魚躍的大海,鳥飛的藍天。
四、要教給交際的方法
口語交際首先要教會學生“傾聽”。這是口語交際教學的第一步,教師應告訴學生“為什么要聽”“聽什么”“怎樣聽”,教學生怎樣聽時,要告訴學生應當尊重說話人,不打岔。只有聽清楚、聽明白了,才能逐步理解對方說話的要義,才能提出問題。接著要教會學生“表達”。要訓練學生如何把要講的話表達清楚,如何迅速地打動聽者。這里除了在說的內容上要加以指導外,在說的語氣、語調、重音等方面也需多多點撥。還要注意規范學生口頭語言。同時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創新精神。江澤民同志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我國著名教育家劉佛年說:“什么叫創新,我想,只要有一點新思想,新觀念,新意圖,新做法就可稱為創新。我們要把創新的范圍看得廣一點,不要看得太神秘。”我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講一點新思想,吐一點新見解,說一點不一樣的話。最后也別忘了教會學生如何利用交際中的非語言因素,如面部表情、體態動作等,以增強表達效果。
五、要及時評價反饋
要保證口語交際教學落到實處,就必須及時評價反饋。口語交際教學的評價除了階段性評價之外,還應重視教學中的即時性評價。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評價,對學生的評價進行評價,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如一分為二地看待同學的發言,有目的有重點地評價對方。例如,在上《我的家鄉》時,先請幾個同學說說自己所了解到的家鄉的有關情況,大家發言很踴躍。有的講家鄉的美景,有的說家鄉的傳說,有的談家鄉的風俗,還有的唱家鄉的民歌。然后老師讓其他同學來評價一下剛才的發言。一個同學說:“我喜歡某某的發言,因為他講的故事很有趣,我愛聽。”一連幾個同學都這樣說,老師就發現有問題了。他及時提醒說:“請注意對照我開始所提的要求來評價,如普通話是否標準,語言是否流利,語調和表情是否恰當等,而不能只注意他們說話的內容。”學生馬上發現自己在評價中偏離了方向,再發言時就很到位了。
(責任編輯:郭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