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花
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三維教學目標順應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在教學中如能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落實三維教學目標,素質教育就落到了實處。基于此,目標教學順應而生。歷經幾年的探索與實踐,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定標與展標
一節高質量的“目標教學”課,是從“定標”開始的,實踐證明,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性原則。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是從知識性、發展性、教育性三方面體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只有將三維教學目標統籌兼顧,整體達標,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目標教學”的特點。
2.層次性原則。小學數學認知目標有“了解、理解、掌握、靈活運用”四個層次。能力目標有:初步學會、學會、熟練三個層次。定標時目標層次要適當、明朗,并在教學時準確把握,避免盲目超前。
3.適應性原則。定標時,要注意到目標的彈性,且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接受能力相適應,設計出目標的梯度。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屬認知領域的掌握層次,但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學生不可能達到熟練以至靈活運用的程度。
“展標”是目標教學區別于傳統教學的重要特征。“展標”的方式有多種,但要注意不要放過讓學生參與的每一個機會。比如,讓學生讀標,絕不是形式上的參與,旨在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促使學生自覺、主動達標。
二、前提診測
我們把它作為實施目標的第一個環節。也有把它叫“前置教學”的。“前提”就是學習新知識所必須的預備性、基礎性和相關性的知識與技能。前提診測的目的在于了解和診斷學情,對學習欠缺者及時進行補習,使全體學生都進入學習新知識前的舊知儲備,它是目標教學中“面向全體”的重要體現。
布魯姆認為,決定教學效果的三個主要變量中認知前提能力的影響作用占50%,可見前提診測是必要的。這一環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努力發揮前提診測的診斷補償功能。
教師要根據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預料學生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學習新知識時可能遇到的障礙,設計出診斷題。題型多以判斷、選擇題型出現。診斷后要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補救。從而保證新目標學習的順利進行。
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一節時,例題教學中需應用“圓的周長”和“長方體的體積”兩個公式。因此,在前提測評時,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診斷。
2.情感前提,重在培養
情感信息的傳遞與交流是每時每刻“隨風潛入夜”般悄悄進入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的。教師應當不斷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及時觀察學生情感方面的變化,采取適當方法加以調整。重在盡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方面要盡快收斂干擾新課學習的思維活動,一方面使用新穎的材料或語言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三、導學達標
導學達標是目標教學的核心環節,應做到以下幾點:
1.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學生觀
人才不僅包括掌握了高深科技、文化知識和高層次專家、學者,而且包括工作在各行各業中數億計的有道德、能敬業、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所有能堅持正常學習的學生都可以完成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所有學生通過外在與內在的影響與作用,都可以實現培養目標,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只有樹立這樣的人才觀與學生觀,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2.采取分層施教的方法
基于上述思想的建立及學生知識技能、興趣、特長差異的客觀存在。我們應探尋的是如何使學有專長的學生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展。分層施教是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體現,是融集體教學、合作學習、個別輔導等多種形式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它采用的是“低起點、多層次”的教學策略。
(1)分層施教的組織形式
每個班級的學生強中弱三個層次是客觀存在的。教師要明確每一個學生在某一階段時間內所處的層次,隨著學情的發展要隨時對各層次的成員進行調整。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師生要共同建立教與學的樂觀態度和積極向上的進取意識。學生要客觀地認識自己,正確地對待這種分層結果。要防止優等生驕傲自滿,后進生心灰意冷、喪失信心等不良情緒的產生。
(2)分層施教的導學方法
首先是放低教學起點,這個起點就是讓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思維能力都能進入的“起跑線”。其次是將教學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層次,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目標,同時又使基礎較好的學生達到較高的層次。我想只有這樣面向全體學生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3)分層施教的彌補措施
為了盡可能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積累,使絕大數學生達標,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還要進行個別輔導或在班里組建幫學小組,讓他們通過課下互相幫助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3.堅持達標的全面性原則
只有落實為三維教學目標,才能實現促進全面發展的目標。
在教學中,首先必須展現思維過程,注意過程與方法的教學。通過展示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讓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次,課堂上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親自去實踐與體驗,這樣知識與技能得以內化,過程與方法得以實踐與體驗,學生看到了自己的學習成果,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等情感體驗,使學習更有興趣和動力。
四、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實現教學目標、反饋學情并有針對性的彌補和矯正的重要手段,是為避免教學失誤積累實施目標教學的重要環節。目標教學的教學評價為三個階段:課時形成性測驗與評價;單元形成性測驗與評價;總結性測試與評價。總結性測試與評價的主要意義在于反饋學情,考查達標率。要想轉化后進生,避免出現新的后進生,實現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課時與單元的形成性測驗與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1.課時形成性測驗與評價
它以了解當堂教學效果、診斷學習中的問題、并及時予以矯正為目的。
設計測驗題時,要做到:(1)與教學目標對應,每一個目標必須配備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檢測題,保證檢測題的覆蓋面;(2)題目盡可能客觀化、標準化;(3)設計出由易到難的合理梯度,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2.單元形成性測驗與評價
它是一個單元結束時,根據單元教學目標編制出與目標對應的A、B兩組平行性測試題進行測試的教學評價環節。這一測評的目的是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及時發現本單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少數學生未達標的教學內容,要進行必要的補救,或安排幫學小組同學之間互相去矯正。通過補救和互幫之后,進行平行性B組測試,確保成功矯正,為全體學生的后續單元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