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泉
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科學思維的方法,把開發智力、提高技能、培養創造思維能力,有機地融入到教與學的全過程。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掌握教材的實質及縱橫聯系,創造性地對教材知識進行整合和加工。只有在深刻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探索的空間,才能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意向品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現,是促進學生思考、探索、激發主動學習、發展創造思維能力的原動力。而學生的興趣總是在他們的創造欲望得到充分滿足時,才能進入最佳狀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良好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例如,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幾何定理之前,先問學生:“同學們,任意給你們三根木棒,你們能組成三角形嗎?”多數學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能”。然后教師出示三根木棒(長度分別為:10cm、20cm、30cm),問:“能嗎?”學生回答:“不能?!苯處熞騽堇麑?“怎樣的三根木棒才能組成三角形呢?”學生分組討論,議論紛紛,思維活躍,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再如:在講解乘方的時候,教師提出問題:“一張足夠大的紙,對折50次后有多高?”學生討論后,教師再告訴他們的結果,令學生想不到會有那么高,好奇心被激發,對學習乘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激發興趣既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又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動力源泉。教師通過挖掘教材,注重直觀教學,利用電教媒體去激情、誘思、釋疑,創設動人的教學情境,設置誘人的懸念,激發思維的火花, 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推動學生努力探索未知事物,學習新內容,從多方面加強思維意向品質的培養。
二、教學生學,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數學課堂教學,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做到真正主動自學、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實踐,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在學生的思維及行動發生障礙時,教師應及時啟發和誘導,保證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問題的發生和形成過程,尋求解決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精心設計,及時啟發和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教師教學時要退出分析問題的舞臺,讓學生主動分析,尋找規律,展示思路。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節內容時,教師先展示蜻蜓、蝴蝶等動物圖案,讓學生欣賞,然后展示等腰三角形、正方形、菱形、圓等幾何圖形,讓學生去觀察、去探索、去思考,再將圖案發給學生,人人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互相提出問題,共同探索,整個過程中教師只起組織、引導作用。學生通過動手、交流、思考,發現這些圖形的特征,歸納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定義,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數學課堂教學只有這樣鼓勵學生主動去觀察、去動手、去思考,學生才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造思維能力才會得到充分發展。
三、科學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練是消化知識、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的重要一環。練什么?怎么練?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思考、回答問題都是練,而動手訓練尤為重要。也就是說,必要的練習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巧解妙算”等都有益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為了掌握和鞏固新知識,辨析易混淆的知識點,強化易產生錯誤的問題,都要進行科學訓練。首先要精練,就是訓練容量要適度,訓練目的要明確,訓練題型要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這樣才能達到有的放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才能達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提高創造思維能力的目的。其次要善練,就是要因材施教,做到有類別、有層次、有梯度,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訓練要求,既要在基本訓練中下功夫,又要在綜合訓練中見成效,循序漸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創造思維的能力。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堅持從實際出發,深入分析教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學習,加強科學訓練,設計最佳教學途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就能得到培養。
(責任編輯:李再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