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紀平
初中物理章節編排是編委們經過總結多年經驗,創造性、科學性地編排出來的。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了它的優點。但是,其中一些不足也凸現出來,這里,就這些不足,提出幾點建議。
其一,知識結構的層次性
本著新教材編寫原則: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從學生角度看,作為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什么知識最易接受?當然是時間、長度、路程和速度。因為這些他們在小學和七年級已經比較了解,這樣編寫有兩點好處:一是可緩解學生學物理這門新科目的心理壓力,縮小這種心理差距;二是對以后相關知識的計算作好鋪墊。
其二,知識結構的連貫性
從哲學上講,萬事萬物都是不斷發展的,其發展也是連貫的。物理作為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其連貫性要求自是不言而喻,但是至現在為止,我們仍未想清在《運動和力》《力和機械》兩章中,為何不將彈力、重力、摩擦力(甚至還可簡略介紹更多的力),擺在《力》和《二力平衡》之間?難道我們在分析物體受力時從不考慮這些力?現行教材這樣的編排,使力的學習無系統性和連續性,使學生知識結構框架顯得零亂、混雜。
其三,知識概念的分類性
物理各知識之間相互關連,但其分類是清晰的,九年級教材中的《功·功率》講的是機械功和機械功率。從分類上講是功和功率的下一級,與電功和電功率屬同一級,如不分清,勢必造成學生認知的混亂。
其四,知識概念的清晰性
一個知識點,無論其有多難,它的概念必須是清晰的,而我們要讓學生了解的是正確的、清晰的觀點,自當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整個初中物理教材中有關《能》的概念講述過于分散、模糊,從未給學生一個較清晰的概念。
其五,各科知識的協調性
物理科是建立在數學和其它學科之上的,各科之間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聯系和影響,各科的編寫應當相互協調。如《光學》中有關平面鏡成像的對稱性講解中,此時的學生還沒有學習對稱性、相似性、全等性,甚至連“水平”“豎直”等一些概念之前未涉及,八年級學生在以前根本就未了解。又如《電學》中的一些問題,可能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求解,而八年級學生還未學到一元二次方程。再如物理中一些物理量及其單位的字母表示,涉及到英文單詞的拼寫,但這些單詞學生所知甚少,從而造成學生對這些字母的死記硬背,并且經常張冠李戴。
其六,學生思維的發展性
《心理學》表明,中學階段是人智力發展的飛躍時期。從思維的發展看,七年級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八、九年級學生思維開始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初中生在理解抽象概念、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仍需要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的支持,限于其思維的發展,他們在學習上,往往把已經掌握的原則和原理,不恰當地運用到新的條件中。
以上種種,說明我們在編排章節上應多注意各方面的細節,尤其是要聯系學生實際,做到知已知彼,任何脫離學生而編寫的教材都是失敗的,我們固然不走布魯納的老路,但我們也絕不能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布魯納。
(責任編輯:馮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