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恒
摘要:傳播學的“雙主體”理論是一個熱點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zhì)上屬于傳播學的理論范疇,因此也必然存在“雙主體”現(xiàn)象。用傳播學“雙主體”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分析,可以開創(chuàng)一條新的工作思路,探索出符合傳播規(guī)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工作模式。
關(guān)鍵詞:文化:校園文化:建設(shè):內(nèi)涵
中共中央、國務(wù)院《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為我們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怎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跳出以往的德育工作模式,從理論和工作模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傳播學的“雙主體”理論是一個熱點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zhì)上屬于傳播學的理論范疇,因此也必然存在“雙主體”現(xiàn)象。用傳播學“雙主體”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分析。可以開創(chuàng)一條新的工作思路,探索出符合傳播規(guī)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工作模式。
一、傳播學中“雙主體”理論的啟示
1,傳播者和受傳者都是傳播活動的主體
在傳統(tǒng)的傳播學理論中,人們認為傳播者是傳播行為的發(fā)出者,是理所當然的傳播活動的行為主體。而受傳者則被認為是傳播行為的被動接受者,是傳播過程的行為客體。隨著傳播學理論研究的深入,有學者逐漸發(fā)現(xiàn)“傳播者”中心的理論越來越不能解釋某些傳播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南京大學段京肅教授就提出了傳播學的“雙主體”理論,他認為:“無論是傳播者還是受傳者,他們在傳播過程中都是平等的,他們都是有思想、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傳播活動的控制者。只是控制的角度和控制的方法不同而已。這種對等的地位決定了他們在傳播活動中都是行為的主體,都處在主動的位置上。”這就是傳播學的“雙主體”理論,即在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傳播者和受傳者都是傳播活動的主體。
2具備良好的反饋機制
在傳播模式的研究上,奧斯古德、施拉姆共同完成的突出傳播的互動性、循環(huán)過程的“循環(huán)模式”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這種模式中,反饋機制非常暢通,已經(jīng)看不到界限分明的“傳播者”和“受傳者”。段京肅教授正是從這里受到啟發(fā),明確提出了傳播活動的“雙主體”的觀點。因此,在傳播學“雙主體”理論中,建立暢通的反饋機制成為一個鮮明特征。有了良好的反饋途徑,傳播者在信息發(fā)出之后能夠適時、有效地獲得受傳者對信息的反饋,從而不斷修正傳播活動以求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
3,重視受傳者對傳播效果的影響
傳播是信息的流動。傳播的目的是為了在信息達到受傳者后產(chǎn)生預(yù)期的效果。在以往的傳播效果研究中,多數(shù)學者重視傳播方式、傳播技巧的研究,而對受傳者給傳播效果帶來的影響有所忽視。而在“雙主體”理論中,受傳者對傳播效果的影響研究被提到了重要的高度。由于受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生活經(jīng)歷和心理活動的支配,受傳者在傳播過程中對某些信息的偏愛和拒斥,成為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方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傳播學的范疇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質(zhì)是信息傳播行為
筆者認為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在大學生中弘揚民族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面向大學生,要解決他們這樣或那樣的思想問題,這就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靠溝通、說服和教育。這便符合了信息傳播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質(zhì)上是一種信息傳播行為。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
按照一般的傳播學理論,傳播類型可以分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人際傳播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傳播的行為,理所當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多數(sh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傳播方式進行的。同時,高校作為一個組織,在組織內(nèi)部運用一定的場所(教室、文化活動中心)、媒體(網(wǎng)站、廣播、校報、宣傳欄等)、形式(會議、教學)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種有效方式,而這種傳播活動是在組織內(nèi)部進行的,在傳播學中被認為是組織傳播。在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說服、教育、溝通和交流,成為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的一個部分。
3,思想政治教育適用于“雙主體”理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教師和管理人員進行,他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主體。同樣,廣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在這個過程中和教育者是平等的,他們也是有思想、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教育活動的控制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個主體。這就需要我們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的作用,考慮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理論的應(yīng)用
1,充分發(fā)揮兩個主體的積極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最佳的效果,必須調(diào)動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到教育中來。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程度較高,他們的積極性一般情況下容易發(fā)揮。這里最主要的是提高另一個主體——學生的積極性問題。學生的積極性長期沒有得到發(fā)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同度較低;二是和教師之間的“共同經(jīng)驗范圍”較少。要解決第一問題,需要我們改變工作重點,從增強認同度上下工夫,假以時日便可以解決。對于第二個問題,需要我們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傳播學認為尋找“共同經(jīng)驗范圍”并在共同經(jīng)驗范圍內(nèi)開展傳播活動,是建立有效傳播關(guān)系的前提。要想發(fā)揮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就必須想辦法拓展教師和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經(jīng)驗范圍。主要方式就是教師要做到深入學生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2堅持以人為本
科學發(fā)展觀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以人為本”,在高校,“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本。把教育的主要著力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成才上。具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樣也應(yīng)該堅持以學生為本。在傳播學研究中,許多學者都主張以受傳者為中心,滿足受傳者的需要,并認為受傳者需要的產(chǎn)生和滿足是人類信息傳播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受傳者(學生)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以學生為本,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說服力。
3,建立教師與學生的平等關(guān)系
傳播學認為要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就需要努力建立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平等關(guān)系。同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無論是從事教育的教師還是作為被教育者的學生都要把對方放在同自己完全一致的主體地位上。充分尊重雙方的權(quán)利,平等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4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
具有反饋的傳播過程才是正常的傳播過程。因為具備反饋,就形成了傳播者和受傳者信息互動的循環(huán)過程,能夠使傳播者在根據(jù)受傳者的意見表達,不斷改進傳播方式、技巧和內(nèi)容。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良好的反饋途徑也加深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程度,使教師的教育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適時改變教育方式和方法,達到最優(yōu)的教育效果。網(wǎng)絡(luò)、手機等新媒體的發(fā)展已經(jīng)為我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饋機制創(chuàng)造了非常便利的條件,目前最應(yīng)該做的就是改變思路,盡快建立一個合理的反饋機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質(zhì)上是信息的傳播活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具備傳播學“雙主體”理論的框架。通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雙主體”的理論模式,可在教育理論和教育方式上實現(xiàn)突破,并由此帶動實際教育工作中的一系列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完善一整套工作機制和方法,來確保“雙主體”理論的應(yīng)用,而最終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個交流的、平等的、循環(huán)的過程,從而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