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虎
幸福是什么?答案固然很多。對我來說,幸福是清晨操場上一張張陽光的笑臉,幸福是案頭上學生悄悄放上的潤喉片,幸福是教師節(jié)辦公桌上芬芳的鮮花,幸福是足球場上與學生一起揮汗如雨的奔跑……
其實,幸福就是師生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在回憶的時候可以在心頭彌漫。然而,對于輔導員來說,幸福并不是時刻都會有的,更多的卻是工作的疲憊和生活的壓力。幸福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追求,但它是建立在物質最基本的滿足上的。
據(jù)了解,在影響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幸福感的因素中,待遇一項占很大的比例。所謂的待遇包括很多方面,不僅僅是薪水,還有工作付出的認可、學校和社會的支持以及工作環(huán)境、晉升等方面。待遇好壞的基礎是薪水,談錢似乎有些俗氣,但是輔導員首先是作為一種職業(yè)選擇而存在的,既然作為一種職業(yè),存在的首要意義是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輔導員一樣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一樣要面對買房、子女教育、贍養(yǎng)父母等現(xiàn)實問題。與輔導員的付出相比,輔導員得到的報酬并不能真正體現(xiàn)其價值。
筆者做了近6年的輔導員,回顧起來,感覺付出最多的是時間,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處理各項事務,隨時解決問題。簡單作個對比,每個家庭一個孩子,家長便要忙得團團轉,一個輔導員卻要負責200個左右的學生,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學習上,要及時知道學生有沒有逃課,有沒有成績跟不上,有沒有考試不及格,會不會面臨留級的危險;生活上,要及時知道學生有沒有困難,需要什么幫助;思想上,要及時了解學生在想些什么,預防一些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像師長,如朋友,似家長,這就是輔導員一直堅守的崗位。時間長了,便會發(fā)現(xiàn)每天忙于處理煩瑣的事務,用于自身充電和學習的時間少了,自己的所學專業(yè)也生疏了,工作成為一項“苦差事”,有些輔導員便會抱怨,便會應付工作,職業(yè)幸福感便大打折扣。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國家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是非常重視的,出臺了相關政策,為輔導員培養(yǎng)與發(fā)展作了詳細規(guī)定,這為輔導員帶來了福音。就輔導員自身來說,也要學會主動尋找幸福。筆者認為,這需要從三個方面做起:一是更深刻地認識自我價值。待遇只是一方面,更大的價值在于自己培養(yǎng)的學生能夠成才,桃李滿天下是對自我價值的最大認可,實現(xiàn)了工作價值的同時也提升了自我價值。二是學會自我減壓。輔導員也是一項職業(yè),只要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問心無愧即可,不應苛求太多。三是主動工作,少抱怨。當初選擇做一名輔導員的時候也就選擇了認可這項工作,與其抱怨,不如主動工作。
(作者單位:青島理工大學)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