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宇
摘要:大學生素質教育是全世界關注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共同要求。當前,大學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學生知識面狹窄、創新能力不足、信仰缺失、價值觀念混亂等問題。為此,要更新教育觀念,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調整課程設置體系與結構,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專業技能,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素質教育;意義;途徑
一、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1,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素質教育是我國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當代教育從偏重“雙基”(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到強調“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再到“發展和強化非智力因素,把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結合起來”,直至發展到現今的“培養素質教育”,通過素質教育使大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素質教育可以說是在前三個階段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不僅把前三個任務都包含在其中,還增加了新的內容,是我國現階段教育發展的主旋律,是確保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必然選擇。
2實施素質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現代化社會的全面進步,使人們對現代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認識,國家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要求高校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較強的基本技能外,還要有全面的素質。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辯證統一,才能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多年來,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上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從而導致專業劃分越來越細、學生的知識面過窄等種種弊端。大學文科學生往往缺乏對理工科的了解,對世界科技發展潮流的認識非常模糊;理工科學生往往缺乏對文學、歷史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對美學、心理學等知之甚少。而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結構陳舊,教學內容和方式過時、僵化,認為教師只要有效地傳授了書本知識,學生有效地掌握了書本知識,教育質量就有了保證,教學雙方過分關注考試成績,忽視實際操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了“高分低能”現象的普遍出現。
3,實施素質教育是適應時代的要求。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正處于一個嬗變過程中,對大學生加強素質教育,特別是在當前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整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大學生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文化環境的熏陶、文化活動的社會實踐鍛煉,從而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人格的升華、思想境界的提高、精神的振奮、愛國主義情感的激發等,為大學生在校期間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和深厚的人文底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高校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存在的誤區
1,把學校特色教育當成是素質教育,忽視了素質教育的全面性特征。學校把素質教育看做只是開展一些課外文體活動,片面理解發展學生個性、因材施教就是講少數學生的所謂特長、突出學校特色等。教育部多次強調,素質的內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開展素質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發展,特別強調要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注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和教學的全過程,使受教育者在這三個方面獲得協調的同步的提高,以期造就“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接班人。如果偏離了素質教育的宗旨,只是搞一些花架子,就把它貼上素質教育的標簽,就會事與愿違,走向它的反面。
2把素質教育片面地理解為免試教育。一些高等教育者認為考試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會回到應試教育的老路上去,這實在是一種誤解。素質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提高,在這些素質中思想道德素質是關鍵,文化素質是基礎。對受教育者是否達到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完善嚴格的考評手段,對之進行認真地考評,才能推動素質教育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那種降低考評要求、放松考評管理甚至放任自流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的。
3,把實施素質教育僅看做是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事。我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教職員工的歷史使命,也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職責。但是,實施素質教育畢竟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教育思想的轉變、教育觀念的更新,涉及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涉及第二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為此,它不僅需要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就學校內部而言,實施素質教育不僅僅是教務部門的事,而且是全校各部(處)以及黨、政、工、團的事,只有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擔負起“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職責,才能保證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推行。
三、如何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
1,改革教育思想,明確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高校應積極組織和引導廣大教師參加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討論,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結合學校實際,認真深入地研究新形勢下教育特點和規律上來;同時,也要吸引學生參加討論。這樣,就可以形成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的教育理念。
2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改革教學模式。要突破“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應試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學校應開創開放辦學的新格局,一方面要通過教學、科研和各種形式的服務參與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聘請社會上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加強學校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聯系。要搞好“雙向”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同時,要改變強求一律的做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發展學生的個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和教學計劃的靈活性,課程教材要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實行多樣化,從而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條件、志趣和個性特點適當地調整學習的內容、速度和方法。此外,要盡可能地打破學科、專業的界限,在學科交叉、文理滲透上下工夫,不能使學生的知識僅囿于所學的專業。對學生的考核要把考核知識與考核能力結合起來,把學生從只注重分數、死背硬記書本知識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3,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包括舉辦各種類型的學術報告會、學生讀書會等,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以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專業課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要自覺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全過程,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人才文化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同時,要把文化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檢驗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要認真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開闊視野、增長才干、提高綜合素質。
4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提高學生素質,教師是關鍵。教師直接面對學生,教師的智能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智能素質的發展;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師的情緒、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都有影響;教師的誘導方式是正誘導還是負誘導,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發展。所以,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其本身就應該是一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高校要大力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學文化素質和教學能力,并注意塑造教師健全的人格,優化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不僅把業務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法、思想作風和治學態度傳授給學生,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